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7的文章

[閱讀]記憶傳承人(The Giver)

圖片
         倘若把全世界的記憶堆疊起來,它將有多麼沉重?          能否喜怒、哀樂兩兩相抵而取得平衡?          還是人的內心就像是飄在溪上的一葉蚱蜢舟,載不動這過多的愁而崩解。         人類的行動與決策常受到情緒與記憶所左右,因此新社會決定反其道而行。藉由投藥,使人失去「激情」、喪失五感;透過語彙調整,使人自然遺忘許多歷史,無法區辨各種記憶。然後將之全部委任一人來承載,只由一個人擁有直接的五官感受、七情六慾和全人類的記憶。         這樣並不吸引人,還要有一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當承載記憶的人,只是一位年滿十二歲的青少年,他將會怎麼做?這才是整部小說最勾動人心的懸念所在。         在1993年完成的小說,運用的敘述詞藻並不如近幾年的青少年文學或暢銷小說一般的華麗到炫目、細緻到黏膩,僅以純粹的白描和敘述居多,不過因為情節的布置,各種概念的發想(如記憶可「傳承」或「散逸」,公社工作的分配、人口控制的作法等等),仍然相當引人入勝,在反烏托邦小說中,更貼近青少年所可讀的範疇,所討論的「情感意義」和「選擇主權」就更能讓讀者投入思考。         針對書的內容,「記憶的傳承」是最重要的設定,也是最難讓我進入的情境設置。它採取既像特異功能、又像電腦軟體的傳輸方式來做為記憶傳承的方法,可以自選記憶片段來進行傳承,並且傳承完後傳輸者自己沒有備分,而記憶管理員若沒完成傳承就離開或死亡,這些記憶檔案還會流散出去,每個人都可能接收到不同的片段。         但問題是,記憶其實是很個人的事,每個人的記憶編碼和個人的情緒感受、認知方式有很大的關聯性,如何決定要儲存那些記憶進入記憶傳承人的腦海裡,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不客觀的問題。再加上記憶量如此龐雜,如此巨量的記憶像是集體潛意識般地編碼起來貯存和取用,可能得像「阿凡達」一樣有個母體「伊娃」(Eywa) 那樣以整顆星球的生命作為載體的雲端空間吧。           故事的結局非常有趣,現任記憶傳承人和青年傳承人的決策和行動發人深省,也因此將書定調為「反」烏托邦故事,整體小說的鋪陳和情節轉折都給人驚喜,是值得推薦的好書。 作者: 露薏絲.勞瑞 (Lois Lowry) 譯者: 鄭榮珍 繪者: 唐壽南(唐唐)/封面設計 出版社:台灣東方   出版日期:2

[觀影]戀妻家宮本(Koisaika Miyamoto )

圖片
          與其急著釐清些什麼、趕著多做些什麼,不如停下來,先好好的「和解」一會兒吧:跟自己和解,跟另一半和解,跟環境和解。          〈戀妻家宮本〉敘述著一對剛踏入空巢期的中年夫婦所遇到的婚姻危機。一直以來,生活的壓力與責任催逼著他們不斷的隨著歲月過著進度化的生活,當小孩大了,生活穩定了,時間空下來了,突然之間心也慌了:當初的結合她/他是自願的嗎?我的個性這麼多缺憾,她能夠再忍耐嗎?當我遲暮無味時,他對我的愛還存在嗎?許多的游移不定,透過一張離婚協議書挑上了檯面,也因此使兩人得以重新找回初衷。           我認為,這部戲最可貴的,是示範了「深度溝通」的效果。深度的溝通,並不一定要洋洋灑灑、滔滔不絕,也不一定要主題明確、敘述清晰,而是溝通的兩方能夠把時間留下來,以陪伴開始、以情感聯繫、以「我語言」說出心底的想法。溝通不良的例子有很多,宮本夫妻前半生的無言婚姻生活可能是一種、拿出離婚協議書衝著對方說「你、你、你......」的小高潮也是一種、廚藝教室的歡喜冤家也是一種、奶奶和高中生孫子相互指責更是一種,都呈現了淺層溝通或逃避溝通的經典類型。這種效能不足的溝通,常常會讓雙方對於愛與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對於對方想表達出的善意也傳遞不出,於是使得關係日漸疏遠甚至僵化。           相對而言,在老師的鼓舞下,高中生阿丼勇敢的面對母親,從手做便當與陪伴開始;宮本夫婦在停電的車站中,宮本先生努力的吞吞吐吐,太太則認真地注視他、給予時間和理解,則是溝通最棒的模範。深度的溝通很費時間,也忌諱打岔,但是在修補關係裂痕與滿足情感需求,效果卻相當顯著。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雖然沒有什麼出人意表的臺詞設計或場景鋪排,卻仍然讓大家充滿了被療癒的溫馨感受,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這樣陷入失效的溝通迴圈,等待著被理解和被肯定。           「我很討厭我自己」,「我很怕你討厭我」,這是這部戲最重要的困境,但格外有趣的,是劇中反覆被帶入話題的「福島災民」。因此,我格外覺得,這是一部想要呈現「和解」的故事:自己和自己和解,中庸的了解自己,讓自己可以更合宜的活著;自己和家人和解,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在乎和情意;跟環境和解,重新關心被汙染而千瘡百孔的生活環境(或地區),使人我之間的生命情調更加豐滿。

[觀影]猩球崛起:終極決戰(War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 )

圖片
        〈猩球崛起〉三部曲,與其視為一部科幻戰爭片,而因此看完第三部後感到失望,不如將其視為探討「人性」的劇情片,因而感到驚喜。第一部塑造了新族群的誕生;第二部則呈現了在面對共同資源的衝突下,不同種族的摩擦與族群內的分化與應對;第三部則以親情作為試金石,直論「人性」的可貴性。           我認為,〈猩球崛起〉最棒的地方,在於他成功的以動物的視角,來處理何謂「野蠻」。第一部中,當凱薩開始有了理智、懂得思索時,他驚訝部分人類對於非人類的動物是如何的「野蠻」對待,因此毅然的放棄對人的族群認同,透過凱薩這非人的眼光,人類視動物為野蠻,其實才是真正的野蠻。           第二部,人類的重要電力來源恰好是猩猩的居住地,兩個屬性截然不同的群體有沒有可能在有限的資源中共生?編劇客觀的呈現了兩邊族群各有主戰與主和兩種派系,這是很有意義的操作,它呈現了「信任」的脆弱、「理性」的缺陷,誤會和私慾往往才是主導重大發展的關鍵,於是,自以為擁有理智而更靈長於人的猩猩才發現,大家同樣「野蠻」。           第三部,編劇給予兩個族群不同的待解任務:對人類而言,當面對末日來到時(人類在猿流感中必然退化至原始狀態),人類會怎麼做?強人上校所作的選擇,對內是大義滅親,對外則是選擇同歸於盡。這是他的「理智」給他的最佳解答,但也充滿了理性的野蠻。對猩猩而言,面對殖民帝國的頹圮,是復仇或是寬恕?面對至親慘死的憤怒與傷痛,什麼又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這三部曲中,不論是人類或是猩猩,不斷遇到選擇題,怎麼選、有什麼結果,文戲居多,武戲較少,難免會給人拖沓的感覺,但是能嗅出箇中氛圍的話,就能品出許多滋味。畢竟,它想呈現的是「善良」的可貴,過多的戰爭、打鬥,反而容易「勸百而諷一」,變得本末倒置了。

[閱讀]《鬼的歷史》

圖片
        人類寫歷史,是因為自身記憶體有限,而且常常當機不可靠;我不曾聽說過鬼會有記憶方面的困擾,因此所謂歷史對於鬼而言沒有意義。         人類寫的只能是人類的歷史,並且經常因為立場、觀點與時空背景的侷限而不夠客觀;鬼不寫自己的歷史,(就算寫了,鬼話連篇你敢信?)由人類寫鬼的歷史,本質上不同的兩種族類,訊息又如此不對等,想當然耳更不能「如實」表現出任何真相,不過是瞎子摸象,各說各話。         因此,閱讀本書時千萬別以字面上「鬼的歷史」閱讀這本書,而應該以「鬼故事的歷史」來理解。鬼故事都是人說的,因此這是一本整理「人類怎麼講鬼故事」的歷史串聯。        「人類怎麼講鬼故事」是一個很大的命題,時間跨幅越長,越需要細膩的資料、充足的證據來進行因果性的歸納或演繹,否則容易流於支離破碎、片面,或成為資料的堆砌,這個缺憾在前面幾章頗為明顯。但是如果把命題縮小到聚焦在某個話題或主題,那敘述起來就特別生動、有意義,「鬼故事」背後的人為痕跡(文化活動)就躍然紙上,讓人讀來津津有味,其中以「碟仙」的爬梳最為經典。         我特別喜歡〈「科學靈乩」──近代中國的碟仙故事 〉這一專輯,(格式調一調彷彿就可以成為一篇論文),呈現了近現代中國試圖結合迷信與科學的心理,爬梳了「碟仙」發展的淵源脈絡。          離開文化研究的思維,純粹論「鬼」,以宗教、信仰的角度。我認為會改變的從來就不是真理,只是人類因為某些需求而構築的想像。例如吸血鬼需要吸血、殭屍從行走變成跳躍、女鬼男鬼之別等等。我認為,鬼是存在的,而鬼接觸人的目的(鬼若不現形,人不可能接觸到,主動權總是在鬼那兒),就是為了讓人離神越來越遠,如此而已。 作者:謝金魚、陳韋聿(Emery)、神奇海獅、海州貓   繪者:金芸萱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17/07/12

[筆記]《中國教育史》

高明士著,《中國教育史》(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1. ※三代,祭政合一,以文武教養及禮儀教養為主。 ※漢武帝興太學,以書本為主的禮儀教育。 ※東晉國子學創立孔子廟,始有「廟學」制規模。 ※唐太宗將「廟學」推廣為「縣學」,直至滿清。(p1) 2.教育行政制度的演變 ※秦及西漢,以吏為師,官師合一。 ※東漢「博士聰明有威重者一人為祭酒」,為行政前兆。 ※晉令「祭酒博士當為訓範,總統學中眾事。」 ※北齊武帝設國子寺,國子祭酒於是成為正式的教育行政長官。 ※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將國子寺改直隸禮部(原隸太常寺),國子祭酒便不只是國子監長官,還是全國最高教育行政首長。(由祭政合一正式改為學政合一)其職責在於掌管儒學與訓導兩項。 ※清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撤禮部、國子監,成立學部,專司全國教育行政之責。(p3-4) 3.看學官地位可知師格顯薄 ※《禮記‧學記》:「師不臣於君。」 ※周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秦漢以後,將「不臣」的為師者降為「侍讀」、「侍講」。 ※宋神宗「講讀官初入皆坐,賜茶,唯當講官起就案立,講畢復就坐,賜湯而退。」改坐講為立講。 ※明景帝在講官講畢後,命中官「擲金錢於地,任講官遍拾之,號恩典。」(p8-10) 4.由爻到學 ※「爻」為算籌交錯的樣子,有數字概念。 ※「爻」兩邊加上雙手,指學習者拿著算籌運算,學習活動首先由記數入手。 ※下面加上宀與子表示場所,說明學習已有一定的場所。(p72)

[觀影]我的蛋男情人VS植物圖鑑(含劇透)

圖片
同樣在2016年9月在台上映的日、台愛情喜劇電影,有許多設定出人意外的相似。 片名:我的蛋男情人(My Egg Boy) 在台上映日期:2016/09/23 導演: 傅天余 編劇: 傅天余 演員: 林依晨、鳳小岳、金燕玲、黃鐙輝、謝盈萱 片長:113分 片名:植物圖鑑(Evergreen Love) 在台上映日期:2016/09/09 導演: 三木康一郎 原著: 有川浩 編劇: 渡邊千穂 演員: 高畑充希、岩田剛典 片長:113分 同樣於2016年9月在台上映的日、台愛情喜劇電影,有許多設定出人意外的相似:對自身處境糾結苦惱的男方,美型又擅長料理,夢幻值飆破天際;小姑獨處等待白馬王子的女方,笑容甜美又氣質溫婉,像是一道詩意的霓虹,只等另一段弧長來續出一個完整的圓。 雖然設定上有多處巧合,但兩部戲的內涵仍是截然不同。 「蛋男情人」主張婚姻乃命運的安排,多數人終究會遇到「那一位」,即便過盡千帆皆不是,也無須焦躁徬徨,因為一旦時候到了,那人自然就在燈火闌珊處等著擁抱你。這種「宿命論」在精子和卵子的狂想世界中可得明證。現實中,冷凍精子、卵子各自保存,根本湊不到一塊,但在狂想世界裡,梅寶和阿始的卵、精子卻是早已互相吸引。與其說場景在生育銀行的冰庫中,不如說這群精卵子是在造物主的準備室裡,冥冥之中已有天數。 盡人事,而聽天命。假若命中注定得單身一人,學習放下則是一種與自己和好的智慧。吳念真飾演的超齡卵子,就是這樣的案例。「等待不一定有結果,這才是人生。......不過,有期待,才是真正活著。」這句勉勵,可以為這部戲的內在理念一錘定音。 相較之下,「植物圖鑑」的構思就單純多了,寂寥落寞的彩香,因為純真而保有原則,加上家庭因素,成為一位社交不利者,她的人生並無甚差錯,唯獨缺少「愛」的存在。我想多數人會在劇情伊始就這麼容易收留日下部樹而同居的進展感到缺乏合理性,雖然我想「放大絕」說:「日系純愛故事哪需要理性!」但是這部戲仍相對合理,尤其是當彩香的母親說:「過年時,你可以來家裡坐坐。」這句話點出她的人生的寂寞孤獨有多麼幽深。那麼,一碗溫暖的味噌湯在二月冷冽的早晨散發出來的感染力有多麼強大,就可以體現在觀眾的眼前,也能理解她何以願意豪賭一把。 兩部戲都有一些我認為精彩和遺憾的地方。

[閱讀]《晴空小侍郎》

圖片
「我也很餓啊。」男孩餓得心酸酸的,蹲著看細細一束陽光,從小窗子照進來,陽光裡有細細的灰塵。然後,好像瓷器上的灰塵被抹開,露出美麗花紋一般,記憶浮現上來。(頁39) 說來慚愧,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在某場閱讀研習上,講師介紹了一系列她常用的班級共讀書,其中〈晴空小侍郎〉乍聽之下,我誤認為「晴空小次郎」,加上作家筆名「哲也」,因此一直以來都以為是日本的翻譯小說,買了書才知道,不論故事或是插畫,都是道地的本土創作。 哲也的鬼怪故事,拋棄了民間傳說一派以輪迴報應、陰森恐慌為訴求的敘述風格,反以人際因果、溫情機智為草蛇灰線的鋪排,結構首尾完整,情節環環相扣,故事張馳有度、流暢不拖沓,讓人讀起來一頁接著一頁停不下來。 獲選為小侍郎的男孩,就像東方的哈利波特、佛羅多,弱小而堅毅,總得經歷一連串的冒險和挑戰,才能解決自己的生命問題,進而對身邊的人、事、物有所貢獻。相對於自古以來教忠教孝的鬼怪童話故事,尊重、誠實、善良、勇敢等美德作為本書的內涵,給人的感覺就自然親切新穎得多而不落俗套。敘事行文時細膩敏銳的筆觸鋪陳和想像馳騁,則給故事加上了繽紛的色彩。 本書故事精彩、詞藻優美,值得大小朋友共同閱讀。 作者:哲也 繪者:唐唐 出版社: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2

[閱讀]罪惡,詩意的棲居--《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四月份時, 作家林奕含在住處自殺身亡。她 生前出版的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故事疑似涉及自身遭到性侵害的經歷 ,因此引起各方關注。五月份時,因為「同婚釋憲」和「前瞻計畫」,使得「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房思琪式的強暴,又漸漸從大家的眼前淡去。 如果人生純屬辛勞,人就會 仰天而問:難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無法生存? 是的。只要良善 和純真尚與人心相伴,他就會欣喜地拿神性 來度測自己。 神莫測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寧願相信後者。 這是人的尺規。 人充滿勞績,但還 詩意的安居於這塊大地之上。 我真想證明, 就連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純潔, 人被稱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規? 絕無。 --荷爾德林〈人,詩意的棲居〉 堪稱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將荷爾德林〈人,詩意的棲居〉詩句再詮釋,使詩人在被遺忘了一百年後,詩句竟被傳唱另一個百年,影響了無數晚近文藝工作者。 這詩句以海德格爾的詮釋,是主張藉由生活的藝術化和詩意化,可以抵制現代化技術所帶來的個性泯滅的趨勢,以及生活內容的僵化、破碎。當人將神放逐於生活與思想以外,面對生活的荒蕪一片,自我存在的疏離感便日益強烈,在社會上討生活的普羅大眾如是,在課桌上孜孜不倦的莘莘學子亦如是。 學生喜愛藝文,從來就是師長樂見之事,因為我們很清楚,人生除了糊口的一技之長以外,藝文能涵養性靈,在社會我與本我之間,是自我調節最好的橋梁,讓人不僅僅活著,而活得更踏實、更有層次。但是,房思琪故事告訴我們,藝文除了讓人詩意的棲居以外,更可怖的,它竟也是罪惡的巢穴。 我一直無法忘記,作家在受專訪時,以她溫婉輕柔卻亦沉重萬鈞的口吻說:「 一個真正相信中文的人,他怎麼可以背叛這個浩浩湯湯已經超過五千年的語境?為什麼可以背叛這個浩浩湯湯已經超過五千年的傳統?我想要問的是這個。 」 「我想要叩問的問題是:藝術它是否可以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林奕含,2017年4月19日專訪) 答案很明顯的是「是的」。然後,當滿腔期待的搬入藝文的家屋,卻不期然裏頭早躲著惡魔,這惡魔一躲便藏了數千年,不僅霸佔了房主人的位置,又時時威嚇、處處侵犯,這教人情何以堪? 教師以其權威、風采、手段誘姦學生,這是令人不齒的,應當接受制裁的,社會上的討論已然詳盡了。然而林

[閱讀]2017.03.04《愛德華的神奇旅行》

圖片
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 ---宋‧蘇軾〈潁州初別子由二首之二〉 愛德華是一隻陶瓷做成的兔子,什麼都不缺的他(連睡覺都不需要),只是百無聊賴地淡漠的過著每一天,一直到一場意外改變了他常軌般的生命路線,也打破了他對自己、對情感、對生命的看法......本書應該有許多人都曾經「看」過,因為有外星人推薦過。 連不愛看書的千頌伊都「聽」過 --以下含故事情節-- 愛德華彷彿喜歡看著窗外,其實是攬鏡自照,欣賞自己的陶瓷外貌、絲綢套裝,乃至於將自我的概念過度膨脹,忘了自己只是個受造之物。剝卻外衣、打破陶瓷,他什麼也不是。所賦予他的一切,都有來自主人對他的期待,只是他忘記了。 無禮的男孩戳破他的虛榮,海底的困境讓他學會珍惜安舒的環境,流浪漢的生涯讓他學會關懷,莎拉的死亡讓他體會生命的有限、也讓他絕望,莎拉的哥哥布萊斯卻讓他懂得犧牲的高貴。 故事裡所討論的各種德行,不容易用道理來說明,卻在簡單的情節、生動簡潔的敘述中流露出來;此外,文字的鋪陳細膩、形容深刻,非常適合中高年級的孩子閱讀。 不懂愛,終將失去愛。特別是在少子化的社會,每個孩子都是掌中珠、懷內玉,呵護備至,難免出現一些唯我獨尊的小霸王、驕公主。這本書或者可以成為家庭旅行、教室布置的必備良藥! 我已把書訂,將給書亞看

[益智]20170228《數感傳奇三部曲》之「秘境森林的彩虹馬」

圖片
《數感傳奇三部曲》 如何能在遊戲中讓小孩自然而然的動腦思考,對數與量有更深刻的感受,養成數學與推理能力,一直是數理較差的我念茲在茲的心頭大事。去年年底時,夥伴010老師貼了這個 集資訊息 在群組裡,在稍稍瀏覽了一會兒後,便迅速按下預購。 拆封後,發現實物竟然和網路圖片一樣! 當桌遊送到家門時,免不了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拆封過程。記得當時看到三大盒桌遊的第一印象,是做工細緻,對應於價格而言並不至於失望,不過瀏覽說明書,看了看地圖板,短時間中還不能掌握三款遊戲的玩法和趣味之處,加上新生犬子在旁虎視眈眈,如拆解不定時炸彈般的新手爸媽緊湊生活節奏裡,提不起勁來玩上一次,便擱置一邊。 遊戲牌卡約為普通厚紙板的5倍厚,手感不錯 一晃眼兩個月過去,趁著連續假期有空,小孩又被太太推回娘家,新手老爸短暫放封的黃金時光,趕緊開了第一盒「秘境森林的彩虹馬」(適用年齡三歲以上),左手和右手對決一下。 地圖板全幅 這個遊戲的目標是蒐集五種食材(基礎玩法)並抵達目標地點。但是,凡是前進(蒐集食材與前往目標地),都需要搭配相應的交通工具才能前進,而交通工具靠每回合停留才能領取,因此,食材蒐集反而不是攻略重點,重點在於路線規劃,怎麼走可以最快得到五種食物,途中花費的交通工具怎麼累積最快速,又能順便到終點(一整個理想的狀態)。 地圖板右下的五格交通工具欄被拿得只剩一枚 經過5分鐘的試玩後(寶寶不在的單身時間很寶貴,全耗在桌遊上太浪費),發現這個遊戲有許多亮點。第一、遊戲訓練孩子前瞻,蒐集交通工具最快的方式,就是先把路線都想好,有效率的蒐集。第二、遊戲可以培養總量與加減的問題,當路線規劃好後,總共要多少海盜船、獅鷲等交通工具,在支出與領取中可以訓練簡易的加減能力。第三、遊戲中也需要一些心計,交通工具有限、食材有限的情形下,有可能有爭奪問題,如何調整路線策略來因應對手的變化,使遊戲多了很多趣味性。 放大絕了! 孩子年紀如果比較大,或是大人來玩時,遊戲也開發了許多種變化,例如將蒐集五種食材改成七種,減少交通工具的總數,或隨機抽取交通工具而非可指定,最後再搭配不同角色的獨門絕技,大大增加了遊戲的耐玩性。 整體而言,《數感傳奇三部曲》之「秘境森林的彩虹馬」,讓我一試玩就驚豔,期望寶寶快點長大,跟老爸來PK一場吧!

[閱讀]20170212《星空吟遊》

謝哲青是一位讓人非常佩服的旅行家,旅行過103個國家的他,靠的不是雄厚的資金,而是有如登山客的體能與意志力,以及柔軟寬宏的生活態度。我非常喜歡他2014年類似自傳書的《走在夢想的路上》,內中簡述了他的人生經歷,與心態轉變。 本書分為十三章,扣除引言與結語,介紹了《小王子》,「阿蘭布拉宮」,梵谷畫布中的星空,杜牧與織女神話,榮格與西方占星學、集體潛意識,達利的塔羅牌宇宙,霍斯特的行星組曲,中世紀經典舞會「天堂盛宴」,發現家惠更斯,隕石遺跡,天文學的實用與審美。 以星空為主題,勾連 繪畫 (梵谷1853-1890年、達利1904-1989年)、 建築 (「阿蘭布拉宮」或約750年左右)、 音樂 (霍斯特1874-1934年)、 舞蹈 (「天堂盛宴」1533年),與各項學科如 占星學與心理學 (榮格1875-1961年)、近代 科學 (惠更斯1629-1695年)、 中西文學 (《小王子》1943年、杜牧803-852年)、 天文學 。敘述間並雜揉各種歷史脈絡、文化趣談,野心宏大、設想新奇,包羅萬象,色彩紛呈,讓人讀來目眩神馳、心神顫震。 然而,也因為本書幾乎無所不談,敘述過程中瑣瑣碎碎,在鋪陳脈絡與謀篇布局上有失整合,加上訊息量龐大,加之堆疊大量形容詞、名詞修飾,使全書有如星光熠熠、燦爛奪目,卻在讀畢後啞口失聲、難以有得。如古人云:「如七寶樓台,炫人眼目,拆碎下來,不成片段。」本書閱讀起來其實並不親民,但若純粹想賞玩以星星為主題的文化與歷史之美,卻仍可一觀。 本書難以分類,但並非因為無法分類就表示缺乏價值。我更認為本書不是書,而是說書人的文稿。像是謝哲青坐在星空下,伴隨著汩汩海流聲,娓娓道來關於星星的各種趣聞。

[世說]年金改革之我聞我思

圖片
近日爬文,觀察到許多讓人倍覺憤懣的情景與話術,挑起對立、隱瞞真實,因此東搬西揀,將值得分享的文字整理下來,期能訴諸公論,聊備一說,若資料有誤歡迎指正,立即修改。(以下見解皆轉引自網路) 一、年輕人(國家)養軍公教很辛苦 試問,立委民代不也是年輕人養?總統不也是年輕人養?政務官不也是年輕人養?媒體、名嘴不也是年輕人養?全世界誰不是年輕人養?此言語除挑起仇恨外並無實質意義。 二、笨蛋,我說的是年金制度 依制,勞保是自身20%+雇主70%+國家10%。軍公教則為自身35%+雇主65%。既然每月度都扣繳較勞工更高比例的金額,年金自然依比例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下圖(引自臉書花蓮某洪姓退休校長繪)。 撇除諷刺執政者的說詞不論,年金入不敷出,必須由國庫挹注補助,因此 有改革需求沒錯 ,但是在國庫都尚未挹注金額到軍公教退撫金前,就說軍公教讓國家養得很辛苦,是否漫天扯謊? 三、軍公教領的是納稅人的錢,所以雇主是全民,不是國家。 軍公教不繳稅?所以軍公教是自己的雇主?契約的訂定雙方即為雇傭關係,何須言之? 四、軍公教吃光國家的錢,年金舊制拖垮國家財政 3分半影片 1.舊制不是年金,是恩給制,國家主動允諾給予軍公教人員的。就像先生主動說要拿多少給太太做為贍養費。 2.中央政府年度總預算歲出一兆九千億,退輔支出是一千四百億,占 7%。而財政部提供的各種公用及非公用財產是九兆五百九十億,還不包括外匯存底及各銀行的盈餘,這樣的政府如何因為退輔支出而「破產」?國家的財政困難在哪裡,國家應該細說分明。 就像先生不付足(非付不出)贍養費,然後告訴小孩說我們家就是被媽媽吃垮的,害我們不能出國、改裝潢。這是階級鬥爭,更是分裂家庭。付不足,太太也不是不講理,大家把家用費攤開來談,因現實所需必須減付多少,相信都有可討論的空間。但當先生的卻挑動仇視情緒,在小孩面前抹黑自己的太太,為了錢,人間悲劇。(性別角色僵化部分請包涵) 五、軍公教退休一個月領六萬,竟敢自稱「下流老人」? 公務人員最高職等12-14職等,工作滿35年,才可能退休年金十萬,逐年遞減,到八十歲時六萬,這是有的,但是是天花板的極端少數。 真正的常態是,新制一旦實施,公務員有 42666人 ,年金每月在31260以下。教師則有 一半 是三萬以下,軍人有 三分之二 為三萬以下,下流老人是由此而發。

[閱讀]20170128《好老師是自己找的》

1. 先謄錄一則全書中我最喜愛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 ※ ※〈只畫鯨魚的老師,跟什麼都畫的學生〉※ ※ ※ 《西遊記》裡孫悟空有兩個老師,一個是菩提祖師,什麼都教,飛天下地教他七十二變,但是師生分離的時候,菩提祖師要孫悟空不得承認他們有師生關係。 孫悟空還有另外一個老師,叫做唐三藏。唐三藏什麼也沒有教他,只會念咒讓他頭痛,不斷地要他做事,做不到就要他頭痛。 這是兩種師生關係的極端。 我在辛茜亞‧勞倫特(Cynthia Rylant)的《All I see》看到另外一種師生關係。 § 果立站在湖邊畫圖。果立每天都在一個湖邊畫圖,他穿著灰色的雨衣,手拿調色盤跟畫筆,兩隻耳朵也夾著畫筆。他一面畫,一面吹著口哨......而他的白貓,卻一直躺在腳邊熟睡呢! 他畫累了,吹口哨吹得口痠了,就抱起白貓,爬進他的小獨木舟,讓自己徜徉在湖面,平躺著看天,整個人好像是一個蕩漾。 有一個小男孩常常到湖邊來,站得遠遠的偷看他畫畫,越看越喜歡。他們從來沒有正面談過話,果立也不知道這個小男孩在偷看他。有一次,果立又上船去徜徉了,小男孩躡手躡腳地去看他的畫。果立的畫讓男孩非常驚訝,跟他看到的完全兩樣,怎麼看怎麼不像。可是他因此更喜歡這個人了,每天每天,當果立上船去看天的時候,小男孩就偷偷去看他的畫。每天每張圖,他畫的都是一條藍色的鯨魚。有時鯨魚衝上水面,有時鯨魚在水里急急的游,有時是肚子往上翻的跳躍姿態;總是一條藍鯨。漸漸的,小男孩不只是喜歡果立,也喜歡那些鯨魚了。 那天早上,小男孩看到果立走了,又過去看他想看的畫。畫布上一片空白,沒有藍鯨,小男孩看看湖裡,聽著遠處傳來口哨的旋律,他拿起了畫筆,雙手發抖的擠著顏料調色,開始畫畫。他畫果立畫畫的樣子,並在果立回來之前溜走了。果立看到畫布上自己畫圖的樣子,他看著自己揮灑、貓在腳邊睡覺,畫面上還有豆芽音符。他坐下來盯著畫面想了許久。 第二天果立上船走了之後,小男孩又來了。他看到空白畫布上有幾個字「我喜歡你的畫」。小男孩拿起畫筆加上三個字「謝謝你」,他害羞得不敢留下來。再過一天,他再去看的時候,發現畫布上是「請你留下來」幾個大大的紅字,就這樣,男孩留下來了。他們握手、他們點頭、他們自我介紹,果立也把他的貓「星月」介紹給他。從那天之後,他們總是在一起,果立教男孩畫畫,教他畫光影、線條、算比率,也教他怎麼樣抱貓

[閱讀]20160127《走在夢想的路上》

網路上有一則小故事這麼說: 有一位藝術家,立志要找到世上最美的畫面,將之繪於紙上成為不朽之作,他因此辭別了妻兒踏上遠方。 途中,他碰到一位神父,便問:神父,您曾見過最美麗的畫面是什麼?神父回答他是信仰。看著神父的肅穆面容,這答案讓他若有所思。數日後,藝術家遇見一位即將結婚的女孩,女孩回答是愛情。看著女孩笑容燦爛,這答案讓他悸動不已。再過幾天,他遇到一位軍人,軍人回答是和平。看著軍人的斷臂與槍傷,這答案讓藝術家感觸良深。 藝術家走過崇山峻嶺,行過幽谷深澗;跨越文化與種性的藩籬,苦思了數百個黑夜與白晝,但他還是沒有找到他心目中真正美好的畫面。他只好收拾行囊,踏上返家的旅途。 當他即將抵達家門前,妻兒都高興地前來迎接他。夕陽西下,金黃色的餘暉中,妻兒歡愉、如釋重負的心情,化作各種溫柔、璀璨、馨香的線條,緊緊纏繞住藝術家。當時,他才恍然大悟。 原來他找尋多時的東西其實就在眼前:孩子的依賴和為父的深情即是信仰,妻子的體貼和關懷正是愛情,家庭洋溢的氣息就是和平。 ※ ※ ※ 我認為,謝哲青,在出遠門前還不是個藝術家,但是在回家時,他成了一個藝術家。 ※ ※ ※ (閱讀筆記) 1.年輕時期所經歷的人事物,所有的意義都在很久之後才顯出價值。 2.過去的我,被綁縛在情緒中自怨自艾,直到釋放了感官,讓我觸摸到世界的真實......透過生命偶然的大航海,正式進入文明開化的啟蒙時代,以全新的視野,從「心」出發。 3.我逃避自己、逃避家人,所以離開;但在旅途上,對家人還是有最多的思念。尤其,當我看到全世界都有「家」的影子,居然沒有我容身之地,不論逃得多麼遠,都是枉然。旅行的終點,就像是荷馬《奧德賽》筆下的尤里西斯,是每個旅行者刻意遠離的家。......「家」是我旅程的最終歸屬。 4.旅程中的成長是增廣見聞,拓展視野......能夠給你充足的勇氣,讓你去面對生活的問題。......實際上,真正的生活就在當下,是平凡而瑣碎的人生......生活的問題永遠存在,當你回家的時候,它埋伏在街角等你,它蹲踞在巷口,它徘徊在每個輕忽的當下。......面對生活比旅行本身的意義還要重大。這是我後來才慢慢體悟到的。 5.大學畢業,幾次的出走讓我發現,在校園學習的一切,和真實世界只有微薄的連結。缺乏世界主義精神的島民心態,往往讓我們坐井觀天,成為不可語冰的夏

[閱讀]20161202《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

※我們都同意往上流動的渴望不該因個人的家庭背景而有所差異。我們之中大約95%的人同意「每個人都應該有相同的機會往上爬」......當問題改為,我們的社會是否「應該盡一切的代價,確保每個人有相同的成功機會?」這項共識就稍微有點動搖。p.55 -- ※一九七○年代......人口學家同意這是美國歷史上家庭結構最劇烈的改變。婚前性行為幾乎在一夕之間擺脫汙名,奉子成婚的現象也急遽減少,之後基本上完全消失,離婚像是傳染病一樣流行,而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小孩人數則節節高升。研究家庭結構變遷的人,對於造成改變的真正原因並沒有共識,但大多數人都同意以下這幾個因素的影響: 1.避孕藥的問世,使得性與婚姻可以分開。 2.女性主義革命改變性別與婚姻規範。 3.數百萬婦女紛紛外出工作,部分因擺脫父權體制規範、部分出於經濟所需、部分則因為嶄新的機會。 4.戰後長期的經濟繁榮結束,年輕工人階級的經濟安全感開始降低。 5.文化鐘擺擺向個人主義,社會更重視「自我實現」。 (後省略千字,談到彷彿一國兩制般的兩種家庭類型:「新傳統」家庭與「脆弱家庭」,但摘錄出來有過於尖銳的隱憂,因此略過不提。但著實令我心有戚戚。)p.91-93 -- ※嬰兒大腦的健全發展有賴於穩定而能給予關心的成年人......兒童發展專家稱為「關聯互惠」,更簡單的說就是「發球與回球」的互動......出生後最初幾年與大人互動打下的數學及語言基礎,要比正式的訓練還要有效果。p.149-150 -- ※腦神經科學家與發展心理學家已經指出一套以大腦為主、特別重要的能力,他們稱之為「執行功能」......表現在注意力、衝動控制、心理調適性及記憶力。這些功能集中在大腦的腦前額葉外皮......執行功能有缺陷時,人會表現出類似學習障礙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執行功能在三到五歲之間的發展特別快。但是如果兒童在這段時間經歷嚴重或慢性的壓力.....可能導致執行功能受損。p.150-151 -- ※兒童發展專家沃德佛格與魏許布魯克,觀測孩子在四歲的識字能力、數學與語言考試的分數,發現父母教養方式的不同,尤其是母親的感性、關懷,以及看書與上圖書館的次數,乃是解釋有錢小孩與貧窮小孩在就學準備度落差的最重要因素。p.164 -- ※「家庭共進晚餐」是一項指標,代表父母能不能對小孩進行細微卻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