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中國教育史》

高明士著,《中國教育史》(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1.
※三代,祭政合一,以文武教養及禮儀教養為主。
※漢武帝興太學,以書本為主的禮儀教育。
※東晉國子學創立孔子廟,始有「廟學」制規模。
※唐太宗將「廟學」推廣為「縣學」,直至滿清。(p1)

2.教育行政制度的演變
※秦及西漢,以吏為師,官師合一。
※東漢「博士聰明有威重者一人為祭酒」,為行政前兆。
※晉令「祭酒博士當為訓範,總統學中眾事。」
※北齊武帝設國子寺,國子祭酒於是成為正式的教育行政長官。
※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將國子寺改直隸禮部(原隸太常寺),國子祭酒便不只是國子監長官,還是全國最高教育行政首長。(由祭政合一正式改為學政合一)其職責在於掌管儒學與訓導兩項。
※清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撤禮部、國子監,成立學部,專司全國教育行政之責。(p3-4)

3.看學官地位可知師格顯薄
※《禮記‧學記》:「師不臣於君。」
※周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秦漢以後,將「不臣」的為師者降為「侍讀」、「侍講」。
※宋神宗「講讀官初入皆坐,賜茶,唯當講官起就案立,講畢復就坐,賜湯而退。」改坐講為立講。
※明景帝在講官講畢後,命中官「擲金錢於地,任講官遍拾之,號恩典。」(p8-10)

4.由爻到學
※「爻」為算籌交錯的樣子,有數字概念。
※「爻」兩邊加上雙手,指學習者拿著算籌運算,學習活動首先由記數入手。
※下面加上宀與子表示場所,說明學習已有一定的場所。(p72)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研習]Peter Gray《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中區讀書分享會20160615

[文稿]我見我聞我思

[觀影]愛在雨過天晴時/戀如雨止(恋は雨上がりのよう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