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5的文章

一閃一閃亮晶晶

雖然我屋裡的小燈沒有點亮, 但我有群星在天上。 --印度‧泰戈爾《漂鳥集》 一直到接觸這群孩子,我才對這句話深有感觸。 那天,為了拓展他們的人生經驗、磨練他們的知覺感觸, 和他們談到了家人的關心, 我請孩子們回去詢問家中的長輩, 請他們分享人生的經驗、工作的甘苦, 以及,最想給孩子的一句建議。 為此,我還準備了一則描述自己父親的故事, 故事裡講述著主角的父親曾經在大陸如何生活與求學, 來到臺灣後又如何謀得工作,承擔起一個家庭。 我想故事是感人的, 因為可以看見幾位多愁的女孩眼中閃爍著淚光。 卻就在此時,有一個孩子舉起手來。 我請他起立說話,但他說話之前, 先像秋天的黃葉,飄落了一聲嘆息,接著說: 「老師,下次出學習單的時候, 可以不要再出跟爸爸媽媽有關的嗎? 我真的不曉得怎麼寫......」 他有著和他父親一樣蜷曲的黑髮,圓潤的五官。 他的父親我曾見過,在貨運公司上班, 南來北往,很是勤奮。 但我沒見過他的母親,也沒聯絡上過。 他臉上的陰鬱,來自於母親失聯的哀愁, 更來自於不能常和父親相處的思念。 「老師知道你的爸爸要周末才會回家, 但是照顧你的還有很多人, 你何不問問你的奶奶?她一定有很多故事!」 我跟他說。他半信半疑,但順從的選擇沉默。 隔天國語課,我請孩子們分享他們詢問的結果。 這個小男生搶先舉手了,起立之後, 他興高采烈的將他奶奶小時後的童年趣事說了三四件, 又用他奶奶的觀點,講到他父親小時候的模樣, 惹得全班哈哈大笑,最後他自己說: 「老師,奶奶說他照顧我們是目前最快樂的事。 我真沒想到我奶奶以前的生活這麼有趣。 看他這樣天天照顧我和妹妹,還以為他的生活很無聊!」 在我們班有和這位小男生同樣憂愁的, 有十一位,和他有同樣欣喜的收穫的, 也有十一位。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提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寫實主義作家的筆下總能將社會觀察、刻劃得如此血淚斑斑, 但我卻深深感謝這一群孩子,和他們不幸而努力生活的家庭。 當我們不再執著於家庭中的那一盞和別人相較之下不甚明亮的燭火, 走出自己的顧影自憐,才發現原來還有滿天星斗照護著我們, 而原來我們並非那麼不幸福。

[抄錄]〈園丁集 四六〉

〈園丁集 四六〉                         --- 泰戈爾 你丟下我逕自走了。 我覺得我應該為你憂傷,應該在我那黃金編成的心裡,安置你孤獨的形象。 可是,我的命運,時光是短促的啊! 青春年復一年地老去 ; 春天的日子捉摸不定 ; 嬌弱的花朵無緣無故凋落 ; 而聰明的人警告我 : 人生不過是荷葉上的一顆露珠。 難道我應該眼睛盯著那拋棄我的人而忽視一切嗎? 那可就太粗魯和愚蠢了,因為時光是短促的啊! 那麼,你踏著啪噠啪噠的腳步來吧,我的雨夜; 你微笑吧,我金黃色的秋天; 你來吧,無憂無慮的四月,把你的熱吻飛散四方吧! 你來吧,還有你,還有你也來吧! 我的親愛的,你們知道,我們並不是長生不老的。 為一個偷走她的心的人而柔腸寸斷是聰明的嗎?因為時光是短促的啊! 甜蜜地坐在角落裡冥想你是我的整個宇宙,而且拈韻寫成詩篇。 英勇地懷抱自己的哀愁,決心拒絕一切的安慰。 可是一張清朗的臉在我的門口窺探,抬起了他的眼睛和我凝眸相視。 我不能不擦掉我的眼淚,改變我歌曲的調子。 因為時光是短促的啊。

[抄錄]〈詠嘆調 二八〉

圖片
〈詠嘆調 二八〉                            -- 陳黎 所以很多年後,也許會收到你的一封信,發自異國: 「讀你的書時,我正陪孩子上第一堂小提琴課。 午後的暖陽照在不斷延伸的橘木地板,伴著輕揚溫柔的琴。 我讀你沉重的近作,並且為你擔憂。 這些年,我努力縮小自己、平凡自己, 在忙碌與不忙碌的日子裡簡單的做個盡責的母親。 這些生活裡簡單重複的步驟幫助我固定思緒。 塞尚的海,因為固定,使地活了。 對你,我一直不敢平起平坐。 我也許太古式,太陳腐。 但是我敬你、尊你,並在生命的每一站回首, 確定你獨一的位置。 『一隻單純而美的昆蟲別針/在黑暗的夢裡翻飛/ 在抽走淚水與耳語的記憶裡攀爬/ 直到,再一次,我們發現愛的光與/ 孤寂的光等輕,而漫漫長日,只是/ 漫漫長夜的孿生兄弟 ...... 』 這些句子一併如貝多芬的〈快樂頌〉,令人哽咽。 我深知你已逐步邁向圓熟的藝術之境,並且相信, 你能再一次處理生命中疊次而來的瓶頸。 繁複的四季,簡單的家居,是一種福祉。 我的生活地盤一向極小,我也只能應付極少的人。 惟有對馴服心中的孤寂的猛獸,我須更多的修行。 常常想及你。及其他的人。 像死去的人夢見生前遇見的幾朵金水仙, 在黑暗的心室閃閃發光。」

[抄錄]〈音樂精靈 六〉

〈音樂精靈 六〉                              --陳黎 塞尚說「莫內只是一隻眼睛,但天啊何等的一隻眼睛」。 你們也只是一隻眼睛,一隻純潔、無邪、直觀的眼睛,一顆心。 察覺所有美好的事物。察覺所有事物之美好。 你們和一棵一棵樹說話,吸納它們的呼吸, 呼叫它們的小名,擁抱它們。 你們永恆地珍惜一朵花,一片葉,當它們在枝上,在瓶中,在夢中。 啊,甚至當它們一瓣瓣枯萎,掉落在地上, 你們把它們纖小的軀體輕輕移進你們的筆記簿, 移進你們的藝術史課本,成為新的插圖,成為感情的月曆。 你們讓美在你們體內滋生利息。 你們自己就是美。

[研習]104年語文教學研習筆記

【自我精進部分】 一、平時基本功 1.廣泛閱讀以厚實基礎: 優秀作品觀摩,如「學測優秀作文」、「台東教育局語文競賽網」、「大陸高考作文」等。 →瞭解各種題型 新聞平台蒐集,如「聯副」、「中時富刊」、「人間」。 雜誌更新資訊,如「遠見」、「天下」。 →活化資料庫 2.筆耕不輟 準備記事本以記錄隨時所見美文或妙想,保持筆觸的靈敏。 →涵養寫作樂趣 3.注意錯別字 平時可注意生冷字眼的運用,累積語彙。 4.注意字體端正 二、進場的發揮 1.審題:確定題目,找出關鍵。 2.立意:立意要高,精神大於物質、公益重於各人,聯結社會與教育脈絡,若題意難明,可以轉題(換句話說、延伸說、反面說)找出隱藏意義。 3.取材布局:挑選例證(史例、新聞事例、語例、物例、己例),區分層次,安排首尾。 4.撰寫:注意錯別字。 5.檢查:有無矛盾或扞格,標點與修飾語是否精確。 6.時間:教師組需在90分鐘內完成1500-1800字,需注意構思和撰寫的時間分配。 【培訓學生部分】 學生培訓三說: 柳丁說──長時栽培 醬油說──醞釀以等待發酵 駕訓班說──分段練習,強化基本功夫 一、選手選拔須知 1.校內初選時間在上學期11、12月為佳,五年級為主,四年級共同培訓、學習查找資料。時間軸為:12月到寒假(初期)→開學到期中考(中期)→4月、5月(賽前衝刺)。 2.選手素質評估:寫作能力程度、字跡工整度、親師配合度、閱讀與思考靈活度、性格沉穩度、動作迅速度、生活體驗度等。明確診斷,才能適性調整訓練方向,展現個人優勢。 3.教師需具備整理競賽題目、蒐集寫作工具書、分析各種題目寫作方向的能力,也須對競賽規則有清楚瞭解。 二、選手培訓 1.初期練實作,後期練大綱(十字聯想、井字聯想、心智圖法)、練開頭、多念文章。 2.人、事、時、地、物各練三題,協助統整,加強深度。每稿應確實得到修改至二稿甚至三稿,才可放過。 3.規定資料查找、仿句練習、互相評比,都是可行的訓練方式。 4.時段:最好上午,以配合競賽時間。 5.評語:先針對文章整體表現,再提到學生付出的努力,最後指出加強的方向。 6.練字:字體工整,筆畫清楚,佔格八分。 7.練標點:適時訓練標點符號的精確性。 8.練效率:競賽場有時間限制,所以習作時也要

[行旅]水盡因山窮-八仙山戶外教學

圖片
在出發前,對八仙山我真是一無所知, 現在想來真是慚愧萬分。 但在劉主任的解說之下,八仙山的完整輪廓, 古往今來的發展歷史漸漸浮現眼前,我才知道, 每一座森林遊樂場, 都代表著一段台灣山林的墾伐史, 也代表著台灣經濟與人文的演化史, 更代表著一戶戶家庭的興衰印痕。 當車子駛入東勢,沿著大甲溪逐漸上行, 劉主任請大家看向大甲溪的對岸──土牛里, 告訴我們那就是林材離開大甲溪的終點站, 它們將在此處被裝載,迅速的運往豐原,離開台灣。 民國四年,日本政府為了開發八仙山林場, 考量以往用漂木的方式效率不高,又容易損傷木料, 因此決意修建軌道,藉由五分車運輸木材, 土牛里就是山地軌道和平地鐵路的交會處。 總計在1912年~1945 年間, 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 共砍伐森林約18,432 公頃、材積約663 萬立方公尺, 平均每年伐木20 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 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 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 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 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李根政〈台灣山林的悲歌〉 劉主任說,「你們看對岸的河床上, 還可以看到舊時鐵道的地基,沿著大甲溪, 鐵道就這樣一路延伸到我們今天要去的八仙山森林遊樂區, 我也希望,我們可以一路體驗以前開採森林的軌跡。」 在車子經過天輪發電廠後,劉主任請司機改變旅客常走的路線, 我們過了一道小橋,來到松鶴部落,舊稱「久良栖」。 劉主任說,「感覺到了嗎?現在我們車輪輾過的路徑, 就是過往山地軌道的路基,坡度平緩,漸漸上昇。 但是,久良栖的名字已經被逐漸遺忘了, 取而代之的是松鶴部落,至於為什麼稱為松鶴, 我也不是相當清楚,還需要進一步的考察。」 車子開進八仙山森林遊樂區, 劉主任說:「八仙山森林遊樂區面積大約十多公頃, 我們所在的地方叫做佳保台,在日治時期被評為台灣八景之一。 八仙山為什麼叫做八仙呢?是因為海拔有八千日尺(2336公尺), 日文的『八千』念起來很像『八仙』,所以後來就

[觀影]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2014.12)

圖片
本文有部分劇透,但據說本片劇透不影響觀影感受, 也許反而會更加引人入勝..... 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提名、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提名、最佳配樂提名 第72屆金球獎 最佳劇情片男主角、最佳原創配樂 最佳劇情片提名、最佳劇情片女主角提名 第6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影片提名、最佳英國電影 最佳導演提名、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提名 最佳原創音樂提名、最佳剪輯提名 最佳服裝設計提名、最佳化妝與髮型 和一百五十億年的宇宙相較之下, 這是一段多麼短暫的生命, 卻能蘊藏多麼熱切的勇氣去追尋夢想, 擁有多麼細膩曲折的情感去彼此成全...... Stephen Hawking: [introducing themselves for the first time] Hello. Jane Hawking: Hello. Stephen Hawking: Science. Jane Hawking: Arts. 我好愛這樣的自我介紹,簡潔而忠誠的訴盡自己的來歷和一生。 人難免會憧憬這種接近「純粹」的浪漫? 才子與佳人的起頭也是無比的浪漫, 一位追尋且試圖描述宇宙的軌跡, 一位則沉浸而吟哦在文學與詩歌的空間裡, 但隨時而來的強烈轉折才是人生真實的面貌。 Stephen's father: I don't think you realize what lies ahead, Jane.                             His life is going to be very short.                             So, be careful, the weight of science is against you.                            And this will not be a fight, Jane.                           This is going to be a very heavy defeat...for all of us. 但是就是在這種強大的死亡陰影下,彰顯出了愛情的可貴。 勝過死亡的

[觀影]來自星星的傻瓜PK(PK)

圖片
台灣影迷一直到2010年金馬影展引進《三個傻瓜》, 才正式感受到阿米爾罕的魅力。 在影迷心中除了《三個傻瓜》(2009), 把放諸世界皆準的僵化教育體制提出探討之外, 大家都會提到的是《心中的小星星》(2007), 在這部片阿米爾罕已經透露他對於兒童議題的濃濃關懷, 更不用說的是在2012年他在《阿米爾罕之大搜索》裡面, 嚴肅討論印度女性性工作者的人權問題, 與此同時,阿米爾罕更進一步在印度電視節目裡面, 批判印度種性制度、家庭暴力、墮胎女嬰、兒童權益、嫁妝問題等社會狀況, 2013年時代雜誌於是把阿米爾罕列為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 給他一個「印度的良心」稱號, 並大膽提問:『一個演員能否改變一個國家?』而這個問題, 我在阿米爾罕的最新電影作品《來自星星的傻瓜》得到了一個肯定的答案。 ----雀雀看電影 〈電影可以是社會教育的至寶利器〉 這是一部沒什麼好寫、但是不得不寫的電影。 沒什麼好寫,因為影片已經將觀眾會有的心聲陳述殆盡; 但不得不寫,因為若不寫點什麼來推廣這部經典電影, 總覺得留下些許遺憾。 看著片名、看過預告,甚至是影片開始的前十五分鐘, 都會讓人皺著眉頭,想著是不是應該做其他選擇, 但只要撐過這段時間, 阿米爾罕的演技就會逐漸吸引了你, 全面展開的情節也會反覆牽動著你。 跟【三個傻瓜】不一樣,取代滔滔不絕的主張, 這一個外星傻瓜沒有長篇大論的批判, 只有簡單明瞭的提問, 卻讓人無力招架, 讓觀眾們不斷捫心自問,自己是否也是這樣盲目? 迷信,來自於生活的困難無法解決; 迷信,來自於陷入各種誤導的迴圈; 迷信,來自於對死亡與未知的恐懼。 在這部影片裡很有架構和層次的展演開來, 讓人在最後可以豁然開朗: 生活的困難人人都有,所以人需要一份信仰; 受人的教導或引領在所難免,但是需要理智的思考判斷; 對於死亡的恐懼是必然的, 但是只靠著恐懼而存在的不是真正的信仰。 台灣的信仰狀態和印度比較起來, 混亂和迷思的程度可說在伯仲之間, 近來為了經濟效益,甚至用文化活動包裝信仰崇拜, 於是眾聲喧嘩,場場都有如嘉年華會般多角經營。 雖然不像印度或中東會出現急進份子或事故, 但也形成崇拜活動的繁瑣和混亂, 這種風氣的形成,誰得益?誰受損?

[閱讀]《天龍八部》

圖片
讀《天龍八部》必須不流讀,牢記住楔子一章, 就可見「冤孽與超度」都發揮盡致。 書中的人物情節,可謂無人不冤,有情皆孽, 要寫到盡致非把常人常情都寫成離奇不可。                                            ----陳世驤〈致金庸書〉 人總是說《天龍八部》節構鬆散,一會兒東一會兒西, 三個主角連結性低微,武功含混不清,得來太易。 我卻一項一項的有不同的想法。 首先談武功招式。 其實,「得來容易」是每一部武俠小說主角的共通點, 主角總是因緣際會的在功夫上進展神速, 或嗑藥、或傳功、或練了奇經,年紀輕輕就有不凡功夫, 這原因有很多層面, 一方面,故事中的反派角色不會忍氣吞聲等主角成長, 一方面,讀者的投射作用也等不及主角慢慢長大, 所以任何武俠小說主角的功夫必定得來容易。 天龍八部三個主角中,所得功夫的過程, 又是容易中的容易,難怪「容易」被人詬病, 蕭峰一出現就是蓋世英雄, 段譽出江湖散心三月,就吸足與蕭峰同樣深厚的內功, 虛竹出江湖送封信,就得到逍遙子八十年的逍遙內功, 何以如此迅速?我認為原因在於主題。 就如陳世驤先生所言,本小說的主軸在於「冤孽與超度」。 所以學功夫的過程可以簡化、招式可以簡單, 目的是要將筆墨用在「曲盡人情」。 《天龍八部》不只要曲盡人情,還試圖過於人情, 喜歡外遇的,處處皆留情;被外遇的,個個都癡心。 戀情專一的,至死仍不悔;喜出家的,披髮也修行。 執著家國的,各個都幻滅;專自私的,眾叛且親離。 因為過度之「孽」,才形成陌生化、呈現出戲劇性, 讓讀者讀來感慨萬分,產生所謂的「超度」效果。 談到武功,《天龍八部》減少練功筆墨的目的之二, 我認為是要花時間處理「融會」或「專精」的議題。 透過枯榮、蕭遠山、鳩摩智、慕容博、慕容復, 或王語嫣等人之口,反覆的辯論、詰難, 小說中有人主張武功高強需專精,持因是貪多嚼不爛, 一套功夫練到精微則出類拔萃,能立於不敗之地; 也有人物主張武功高強在於融通,持因是至理殊途同歸, 能融通者則無事不能成,能立於江湖之巔。 在這之中,主張專精者能知足克己,往往能有善終; 主張融通的人則都缺乏自知而陷於貪婪,吃盡苦頭才懂得放棄, 這之中也有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在其中。 其

[觀影]超能失控(Chronicle)

圖片
接觸這部片子,是從一個小男生口中聽來的。 班上孩子討論期末同樂會要看的電影, 這個小男生能言善道,蠱惑力極強, 於是全班表決完通過要看本片。 當我正思索著要在小孩看影片前先行預覽,好做篩選, 就正好在電視上轉到它。 第一次,我只注意到它呈現超能力的情節: 各種捉弄人的測試、飛行或打鬥的場面, 透過近距離跟拍,特別生動也逼近生活。 跟著孩子看第二次,又看出了些別的東西: 弱勢家庭、家庭暴力、校園霸凌, 種種不利因素如何侵蝕人心,導致失控, 也正好藉此能進行一些機會教育。 安德魯是個內向害羞的年輕人, 父親酗酒的打罵、街頭混混和校園同儕的欺凌, 反反覆覆加深他自卑的心情, 使他常常顯得人際疏離,懷抱著攻擊性情緒。 他渴望認同與被接納,當得不到時, 他就窩在小房間中凝視自己, 用錄影機顧影自憐, 壓抑各種負面情緒, 訓練自己無情、無感、冷淡, 形成初期的反社會性徵狀。 因此當車禍事故發生時,麥特怒問: You put the guy in the hospital.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at? 安德魯早忘記應該要有什麼感受了, 因為心理機制不斷的訓練自己, 接受「被欺負是無能為力的事」, 自然當別人受到傷害了,那也是他活該比我弱小。 我想,這部片我能看第二次仍全神貫注, 這樣深刻的角色設定佔極大因素, 本片對青少年個性描繪得功力極深, 挑選的情節簡單卻極具力道, 自拍(夾雜跟拍)的攝影手法又使它更血淋淋呈現眼前。 任何的悲劇,往往在期望中陷入絕境。 安德魯期待可以因為超能力的獲得而轉運, 觀眾們期待安德魯可以因兩個朋友的陪伴而改變性情, 或者三個年輕人可以一番爭執後言歸於好, 但每個段落都是每況愈下,直到死亡。 魯迅曾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在這部片正可以解釋這句話: 同儕、家人眼中毫無價值的安德魯, 在觀眾眼中有價值的被毀滅。 ps.北捷事件是個悲劇,站在教育現場的我輩, 更應該看出其中的悲劇性。

[文稿]我見我聞我思

我見我聞我思 (104年台中市語文競賽分區賽作文題目) 有個小孩往前走,一日復一日, 他最初看見什麼東西,他就變成那樣東西, 當天或當天的部分時間,那樣東西變成他的一部分, 這樣經過好多年。 年老的醉漢從酒館的庫房遲緩起身,蹣跚地回家去, 赴學校途中的女教師, 過路的友善孩童和愛吵架的孩童, 整潔而雙頰鮮嫩的女孩,赤著腳的黑人男孩、女孩 以及任何他所到過的城市和鄉村的任何變化都變成他的一部分。 --〈有個小孩往前走〉節錄(收於華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草葉集》) 詩人以恢宏的詩心,描述出人與物的交融,自然與人文的互通,打破一切人我隔離的牆,將人與萬物密合無間的統合起來,但其中最讓我震撼的,是詩人對於孩童學習力與感知力的敏銳覺察──不論他看見什麼、聽見什麼,終將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相對而言,做為教師,我們看見什麼、聽見什麼,經過反思與內化後留下什麼,也將決定我們成為怎樣的執教者。教育的意義,就在這樣的師生見聞與反思之中,拉扯著未來社會的走向。         一○三年初秋,台中市慈善團體與「張老師」、台中市教育局合辦了「麗寶樂園弱勢家庭關懷活動」,協助的對象,包含了單親、外配、中低收入戶等弱勢家庭。在我所任教的班級裡,二十一個孩子就有十一個孩子在邀請的對象之列。孩子們自己也有所感悟,對我說:「老師,我們班好『弱勢』喔!」當時,我僅淺淺一笑,沒有多作回應,就這樣我們成行了。         秋老虎發威,炙熱的天候下,大肚山半山腰的一切花木顯得有些垂頭喪氣,唯有紅通通、黃橙橙的小蘿蔔頭顯得特別來勁。中午在排隊領午餐時,兩個女孩朝我走來,她們笑瞇瞇的對我說:「老師,你喜歡什麼?」不假思索,我說:「城堡!」她們立刻露出驚訝又無奈的表情,說:「不是啦,要說商店裡有的!」我當下品出了一些味道,因此改口說:「嗯,那只要能發出聲音的老師都喜歡。」於是他倆笑瞇瞇的離開了。         過了十分鐘,她們再度朝我走來,在她們笑容中顯露的熱切,就如她們艷紅的服裝一般讓人難忘。她們攤開手,說:「老師這送你,謝謝你陪我們出來。」原來,主辦單位給她們當日的零用錢,她們卻拿來買禮物送老師。這兩位女孩,都來自陸配家庭,並且母親都負擔著家中經濟壓力。或許,因為語言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導致她們在社會參與和自我表達上受到壓抑,但她們的家庭教育卻無疑相當成功,讓這

[觀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圖片
--文有劇透-- Pi Patel: What has mamaji already told you? Writer: He said you had a story that would make me believe in God. Pi Patel: [laughs] He would say that about a nice meal. 2012年的電影,直到前兩天才得到機會看完它。 我覺得,正如片頭一開始成年Pi的回應, 這是一則完全繞著「飲食」主題,或深或淺, 迂迴前進,而又寓意深邃的故事。 飲食,來自於需求: 老虎李察‧帕克因乾渴喝水被捕獲, 取名叫做「Thirsty」(渴), 錯置為「李察‧帕克」。 少年Pi進教堂喝水,牧師說: You must be thirsty. 他也是貪喝那口水,但為的是哥哥的賭金, 然後認識了基督教。 他的命運因求知之渴被神抓住,(故事性) 如同老虎因飢渴被人抓住一樣。 飲食,讓人看見立場,但立場從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 吃葷的父親和吃素的母親,來自不同的背景, 有著不同的人生見解,此時吃素吃葷互相尊重; 而吃素的船員在船上,肉汁只是一種佐料, 此時吃素與吃葷的界線必須交融。 只吃餅乾的青年Pi如果不為了老虎而捕魚, 那麼老虎的最後一餐恐怕就是吃素的瘦男孩。 隨著環境的改變,吃素與吃葷變得難以區分。 飲食,讓人看見自己: Hunger can change everything you thought you knew about yourself. 少年Pi在每次獲得不同食物的時候, 對自己都有不同的體悟。 找到救生艇的乾糧時, 第一次用榔頭錘死魚時, 為了大魚和老虎對抗時, 每一次得來不易的進食, 所呈現的勇敢和義無反顧都讓自己再次認識自己。 飲食,讓人看見信仰: 印度神Krishna張開口,裡面是整個世界, 毗濕奴Viṣṇu,在故事中象徵眾生之母, 對Pi而言,更是一切飲食的來源: Pi Patel: [on killing a fish] Thank you Lord Vishnu. Thank you for coming in the form of a fish and saving our lives. 最

[信仰]耶穌的門徒--猶大

耶穌的門徒─猶大 本文參考施達雄著 《耶穌門徒生平的省思》 ,及 〈從「魔鬼做工」型態談「趕鬼」為何看似沒成效〉 。 (路6:12-16): 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又有雅各和約翰,腓力和巴多羅買,馬太和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奮銳黨的西門,雅各的兒子(或作:兄弟)猶大,和賣主的加略人猶大。 這是主耶穌挑選出十二個使徒的經過。主耶穌徹夜禱告,禱告完之後才進行挑選,不過,在這麼慎重的選擇過程中,仍然出現了一位「賣主的」猶大,這一方面提醒我們要謹慎,不論何時都有惡者的詭計在其中,一方面也讓人感嘆神奇妙的作為,惡者必然沉淪和錯誤,但神依然掌控一切,藉著惡者的敵意完成救贖的旨意。 一、賣主前的猶大 1.有見識(約12:5) 2.受重用(太10:1) 3.有缺陷(約12:6) 4.缺信心(太26:25)(約6:64)     賣主前的猶大,是個有見識的行家(約12:4-5): 有一個門徒,就是那將要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說:這香膏為什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 猶大對於香膏很瞭解,可以一口就說出香膏的價值,可見是個有見識的行家。並且不只能說出價格,還說得出銀錢的用處,可見也是有辦事能力,因此,賣主前的猶大,是個有實務能力、有見識的工人。     其次,賣主前的猶大,是受重用的工人(太10:1-4): 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給他們權柄,能趕逐污鬼,並醫治各樣的病症。這十二使徒的名:頭一個叫西門、又稱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腓力和巴多羅買,多馬和稅吏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達太,奮銳黨的西門,還有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耶穌叫了十二個使徒來,賞賜他們醫病趕鬼的權柄,讓他們去傳神國的福音,(路9:6):「 門徒就出去,走遍各鄉宣傳福音,到處治病。 」可見猶大得到神的重用,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有分,甚至有大權柄,能醫病趕鬼。     第三,賣主前的猶大,是個有瑕疵的工人,剛才我們讀的(約12:6)說:「 他說這話,並不是掛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著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 」所以他跟隨耶穌,為耶穌做事,但是卻沒有純粹的忠心,在做

[觀影]玩命關頭7(Furious 7)

圖片
2000年《玩命關頭》只是小成本電影, 當時那些演員尚不成氣候,但逐漸嶄露頭角。 這部動作冒險鉅片的靈感,來自於Vibe雜誌關於街頭賽車俱樂部的報導。 《玩命關頭》敘述洛杉磯東部一個非法賽車團體的英雄事跡, 這群人玩起渦輪增壓賽車沒在怕的, 他們遊走法律邊緣的玩命飆車人生, 讓《玩命關頭》成為2001年暑假票房黑馬,全球賺進2.07億美元。 每一集《玩命關頭》都比前一集吸引到更多觀眾, 更成功燃起死忠影迷的熱情,創下24億美元的票房佳績, 這是環球影業最賣座的原創續集電影, 不僅帶來最多的利潤,也樹立不敗的電影主題。                                                                       ---- 〈我沒有朋友,只有家人〉 玩命關頭1,上映於個人剛上大學的青澀時期, 保羅沃克陽光靦腆的笑容、馮迪索融合知性與野性的談吐, 女角每個冶豔卻暖心的角色設定,都讓我一時深深陷落, 又加上當時一同看電影的友人也別具意義, 使得玩命關頭從伊始就烙印我心, 此後,每一部玩命關頭,或早、或晚,我總會挖出來看, 雖然情節的張力漸漸的薄弱, 但酷炫的車種、嘆為觀止的特技、紮實的動作鏡頭、跨文化的場景設計, 總是讓人不忍給予負評。 這一集從中場開始,各種玩車的創意就開始層出不窮, 雖然難免有些不切實際,但各種發想總是美妙的。 此外,拋棄空拋、甩尾、飛車爆破等華麗的技巧, 光是看著一排跑車齊頭並進、無分前後, 或是前後對正、整齊劃一的微操技術, 就讓人心曠神怡、血液沸騰。 再來,將車開進神祕的中東──阿布達比, 一方面帶來文化跨界的衝擊, 另方讓觀眾面對繁華的沙漠綠洲一滿窺探欲, 也讓人心動神馳、悸動不已。 I used to say I live my life a quarter mile at a time and I think that's why we were brothers - because you did too.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whether it's a quarter mile away or half way across the world.

[觀影]即刻救援3(Taken 3)

圖片
不用擔心有沒有看過即刻救援一或二, 也無須擔心時間不對、精神不好, 因為這是一部不用腦力的電影, 唯一讓我苦惱的是這首片頭曲, 有趣的旋律、費解的歌詞。 在各種傳統故事裡, 年輕人走天涯、子女救父母的故事類型是很常見的, 因為,現實生活難以做到。 所以年輕的主人翁, 長像可以平凡、出身更是平凡、身手往往平凡, 只要能做不平凡的決定,就會發生不平凡的情節, 觀眾們就看得嘖嘖有味。 父母為了孩子水裡來、火裡去的情節, 在我們熟悉的文學故事裡往往看不見, 正因為這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情形。 當拍成電影,為了讓它不平凡, 老主人翁背景不凡、身手不凡、對手不凡、特效爆破不凡, 惟有情節平凡到了極點,我們於是都視為理所當然。 影片中,家庭氣氛的營造對我而言有些殘缺, 或許是因為沒看過第一集和第二集, 但如果女兒和妻子可以和主角布萊恩多一些互動, 來取代暗藏玄機的口白, 或許我更能心領神會一些。 苛刻來說, 我感覺情節的推進上缺乏跌宕的塑造, 布萊恩的出手沒有遭遇太多的挫折, 英雄形象塑造得太過高明, 走的是以往○○7無一不在我掌握之中的感覺, 雖然片子的尾聲來了一小波轉折, 但過程的過於順遂,有時也會失去一點觀影樂趣。 難得可以陪小朋友一起看電影, 因此雖然散場時已經是深夜的十一點多, 仍然一口就答應了。 曾幾何時,當年口中的孩子,如今都大學快畢業了, 聽著他們講著自己在中教大的環境和生活, 看著天空暗紅的血月, 早熟在他們的神情上,晚熟在我的心底裡。 人不願老,但實情是歲月催人! 記於2015年的月全蝕那晚

[研習]經典閱讀研習後感

圖片
昨日學校舉辦了一場「經典閱讀研習」, 在泠雨春風、凝冷淒清的午後, 學生散盡,彷彿抖落了一身繁華的校園裡, 三五同事一起來了解經典閱讀如何進入班級經營之中, 我想真是愜意不過的事,但我錯了。 主講人在開場的一小時裡, 便把「經典閱讀」帶入了雅俗之爭的僵局裡, 從舞曲〈小蘋果〉進入校園說起,接著提及國語課本的文章多屬「垃圾」, 孩子們在吃「垃圾食物」中長大,最後成為一個「蠢才」。 當然,主講者也用了三十分鐘左右告訴大家經典的背誦如何進行, 但一場「經典閱讀」的研習,就在走鋼索般的驚悚措詞中落幕, 這對我而言,恐怕也是一次對「經典」有著「經典」論述的特別體驗。 經典確實是重要的,但主講者的層層推論, 在許多環節都讓人感覺憂心忡忡。 第一,何謂「經典」? 讀經教育所鼓吹的「經典」,財貴教授云: 「與其讀胡適徐志摩,不如讀三字經;與其讀三字經,不如讀千家詩; 與其讀千家詩,不如讀唐詩宋詞;與其讀唐詩宋詞,不如讀文選古文觀止; 與其讀文選,不如讀諸子;與其讀諸子,不如讀十三經。 要讀十三經,則當從四書起,四書又以論語為先, 這是民族文化之根本命脈所在! 當然一本讀完,可以再讀一本,乃至以上之書全部讀完。」 這就是「經典」的弊病,總是要定個優劣勝敗才有「經典」, 為兒童挑選讀本,自然需選取價值高的文章,但何者價值最高, 不同立場、不同思維,理所當然產生不同的價值取向, 同文類的文章還好評比,拿詩與散文比,要如何說誰「不如」誰? 再者,四書到十三經,脈絡相近,勢能貫通, 但從十三經到諸子,其理異、其旨遠, 古今中外的博學鴻儒僅寥寥數人, 孩子們背誦諸子,能不思路錯亂可謂天幸, 要怎麼奢望在未來的某一天他能貫通? 我完全同意讀經教育推動者所強調的「學有本源」主張, 然而,純粹的背誦而不求甚解,並非「真積力久則入」, 背誦的內容又南轅北轍,本源又將置於何處? 第二,「價值高」是否等於「有意義」? 這是雅俗之爭的重要內涵,但讀經教育者似乎渾然不察。 當教育者自詡為「陽春白雪」般地在象牙塔裡夸夸而談時, 很遺憾的影響力遠不如「下里巴人」一曲能夠席捲國際, 誠然,「陽春白雪」或許能流傳千年, 但千年以來的擁護者,永遠都是一代又一代人中的極少數。 然而這是教育嗎?我認為不是,只是一種標榜。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