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5的文章

[行旅]水盡因山窮-八仙山戶外教學

圖片
在出發前,對八仙山我真是一無所知, 現在想來真是慚愧萬分。 但在劉主任的解說之下,八仙山的完整輪廓, 古往今來的發展歷史漸漸浮現眼前,我才知道, 每一座森林遊樂場, 都代表著一段台灣山林的墾伐史, 也代表著台灣經濟與人文的演化史, 更代表著一戶戶家庭的興衰印痕。 當車子駛入東勢,沿著大甲溪逐漸上行, 劉主任請大家看向大甲溪的對岸──土牛里, 告訴我們那就是林材離開大甲溪的終點站, 它們將在此處被裝載,迅速的運往豐原,離開台灣。 民國四年,日本政府為了開發八仙山林場, 考量以往用漂木的方式效率不高,又容易損傷木料, 因此決意修建軌道,藉由五分車運輸木材, 土牛里就是山地軌道和平地鐵路的交會處。 總計在1912年~1945 年間, 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 共砍伐森林約18,432 公頃、材積約663 萬立方公尺, 平均每年伐木20 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 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 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 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 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李根政〈台灣山林的悲歌〉 劉主任說,「你們看對岸的河床上, 還可以看到舊時鐵道的地基,沿著大甲溪, 鐵道就這樣一路延伸到我們今天要去的八仙山森林遊樂區, 我也希望,我們可以一路體驗以前開採森林的軌跡。」 在車子經過天輪發電廠後,劉主任請司機改變旅客常走的路線, 我們過了一道小橋,來到松鶴部落,舊稱「久良栖」。 劉主任說,「感覺到了嗎?現在我們車輪輾過的路徑, 就是過往山地軌道的路基,坡度平緩,漸漸上昇。 但是,久良栖的名字已經被逐漸遺忘了, 取而代之的是松鶴部落,至於為什麼稱為松鶴, 我也不是相當清楚,還需要進一步的考察。」 車子開進八仙山森林遊樂區, 劉主任說:「八仙山森林遊樂區面積大約十多公頃, 我們所在的地方叫做佳保台,在日治時期被評為台灣八景之一。 八仙山為什麼叫做八仙呢?是因為海拔有八千日尺(2336公尺), 日文的『八千』念起來很像『八仙』,所以後來就

[觀影]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2014.12)

圖片
本文有部分劇透,但據說本片劇透不影響觀影感受, 也許反而會更加引人入勝..... 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提名、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提名、最佳配樂提名 第72屆金球獎 最佳劇情片男主角、最佳原創配樂 最佳劇情片提名、最佳劇情片女主角提名 第6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影片提名、最佳英國電影 最佳導演提名、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提名 最佳原創音樂提名、最佳剪輯提名 最佳服裝設計提名、最佳化妝與髮型 和一百五十億年的宇宙相較之下, 這是一段多麼短暫的生命, 卻能蘊藏多麼熱切的勇氣去追尋夢想, 擁有多麼細膩曲折的情感去彼此成全...... Stephen Hawking: [introducing themselves for the first time] Hello. Jane Hawking: Hello. Stephen Hawking: Science. Jane Hawking: Arts. 我好愛這樣的自我介紹,簡潔而忠誠的訴盡自己的來歷和一生。 人難免會憧憬這種接近「純粹」的浪漫? 才子與佳人的起頭也是無比的浪漫, 一位追尋且試圖描述宇宙的軌跡, 一位則沉浸而吟哦在文學與詩歌的空間裡, 但隨時而來的強烈轉折才是人生真實的面貌。 Stephen's father: I don't think you realize what lies ahead, Jane.                             His life is going to be very short.                             So, be careful, the weight of science is against you.                            And this will not be a fight, Jane.                           This is going to be a very heavy defeat...for all of us. 但是就是在這種強大的死亡陰影下,彰顯出了愛情的可貴。 勝過死亡的

[觀影]來自星星的傻瓜PK(PK)

圖片
台灣影迷一直到2010年金馬影展引進《三個傻瓜》, 才正式感受到阿米爾罕的魅力。 在影迷心中除了《三個傻瓜》(2009), 把放諸世界皆準的僵化教育體制提出探討之外, 大家都會提到的是《心中的小星星》(2007), 在這部片阿米爾罕已經透露他對於兒童議題的濃濃關懷, 更不用說的是在2012年他在《阿米爾罕之大搜索》裡面, 嚴肅討論印度女性性工作者的人權問題, 與此同時,阿米爾罕更進一步在印度電視節目裡面, 批判印度種性制度、家庭暴力、墮胎女嬰、兒童權益、嫁妝問題等社會狀況, 2013年時代雜誌於是把阿米爾罕列為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 給他一個「印度的良心」稱號, 並大膽提問:『一個演員能否改變一個國家?』而這個問題, 我在阿米爾罕的最新電影作品《來自星星的傻瓜》得到了一個肯定的答案。 ----雀雀看電影 〈電影可以是社會教育的至寶利器〉 這是一部沒什麼好寫、但是不得不寫的電影。 沒什麼好寫,因為影片已經將觀眾會有的心聲陳述殆盡; 但不得不寫,因為若不寫點什麼來推廣這部經典電影, 總覺得留下些許遺憾。 看著片名、看過預告,甚至是影片開始的前十五分鐘, 都會讓人皺著眉頭,想著是不是應該做其他選擇, 但只要撐過這段時間, 阿米爾罕的演技就會逐漸吸引了你, 全面展開的情節也會反覆牽動著你。 跟【三個傻瓜】不一樣,取代滔滔不絕的主張, 這一個外星傻瓜沒有長篇大論的批判, 只有簡單明瞭的提問, 卻讓人無力招架, 讓觀眾們不斷捫心自問,自己是否也是這樣盲目? 迷信,來自於生活的困難無法解決; 迷信,來自於陷入各種誤導的迴圈; 迷信,來自於對死亡與未知的恐懼。 在這部影片裡很有架構和層次的展演開來, 讓人在最後可以豁然開朗: 生活的困難人人都有,所以人需要一份信仰; 受人的教導或引領在所難免,但是需要理智的思考判斷; 對於死亡的恐懼是必然的, 但是只靠著恐懼而存在的不是真正的信仰。 台灣的信仰狀態和印度比較起來, 混亂和迷思的程度可說在伯仲之間, 近來為了經濟效益,甚至用文化活動包裝信仰崇拜, 於是眾聲喧嘩,場場都有如嘉年華會般多角經營。 雖然不像印度或中東會出現急進份子或事故, 但也形成崇拜活動的繁瑣和混亂, 這種風氣的形成,誰得益?誰受損?

[閱讀]《天龍八部》

圖片
讀《天龍八部》必須不流讀,牢記住楔子一章, 就可見「冤孽與超度」都發揮盡致。 書中的人物情節,可謂無人不冤,有情皆孽, 要寫到盡致非把常人常情都寫成離奇不可。                                            ----陳世驤〈致金庸書〉 人總是說《天龍八部》節構鬆散,一會兒東一會兒西, 三個主角連結性低微,武功含混不清,得來太易。 我卻一項一項的有不同的想法。 首先談武功招式。 其實,「得來容易」是每一部武俠小說主角的共通點, 主角總是因緣際會的在功夫上進展神速, 或嗑藥、或傳功、或練了奇經,年紀輕輕就有不凡功夫, 這原因有很多層面, 一方面,故事中的反派角色不會忍氣吞聲等主角成長, 一方面,讀者的投射作用也等不及主角慢慢長大, 所以任何武俠小說主角的功夫必定得來容易。 天龍八部三個主角中,所得功夫的過程, 又是容易中的容易,難怪「容易」被人詬病, 蕭峰一出現就是蓋世英雄, 段譽出江湖散心三月,就吸足與蕭峰同樣深厚的內功, 虛竹出江湖送封信,就得到逍遙子八十年的逍遙內功, 何以如此迅速?我認為原因在於主題。 就如陳世驤先生所言,本小說的主軸在於「冤孽與超度」。 所以學功夫的過程可以簡化、招式可以簡單, 目的是要將筆墨用在「曲盡人情」。 《天龍八部》不只要曲盡人情,還試圖過於人情, 喜歡外遇的,處處皆留情;被外遇的,個個都癡心。 戀情專一的,至死仍不悔;喜出家的,披髮也修行。 執著家國的,各個都幻滅;專自私的,眾叛且親離。 因為過度之「孽」,才形成陌生化、呈現出戲劇性, 讓讀者讀來感慨萬分,產生所謂的「超度」效果。 談到武功,《天龍八部》減少練功筆墨的目的之二, 我認為是要花時間處理「融會」或「專精」的議題。 透過枯榮、蕭遠山、鳩摩智、慕容博、慕容復, 或王語嫣等人之口,反覆的辯論、詰難, 小說中有人主張武功高強需專精,持因是貪多嚼不爛, 一套功夫練到精微則出類拔萃,能立於不敗之地; 也有人物主張武功高強在於融通,持因是至理殊途同歸, 能融通者則無事不能成,能立於江湖之巔。 在這之中,主張專精者能知足克己,往往能有善終; 主張融通的人則都缺乏自知而陷於貪婪,吃盡苦頭才懂得放棄, 這之中也有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在其中。 其

[觀影]超能失控(Chronicle)

圖片
接觸這部片子,是從一個小男生口中聽來的。 班上孩子討論期末同樂會要看的電影, 這個小男生能言善道,蠱惑力極強, 於是全班表決完通過要看本片。 當我正思索著要在小孩看影片前先行預覽,好做篩選, 就正好在電視上轉到它。 第一次,我只注意到它呈現超能力的情節: 各種捉弄人的測試、飛行或打鬥的場面, 透過近距離跟拍,特別生動也逼近生活。 跟著孩子看第二次,又看出了些別的東西: 弱勢家庭、家庭暴力、校園霸凌, 種種不利因素如何侵蝕人心,導致失控, 也正好藉此能進行一些機會教育。 安德魯是個內向害羞的年輕人, 父親酗酒的打罵、街頭混混和校園同儕的欺凌, 反反覆覆加深他自卑的心情, 使他常常顯得人際疏離,懷抱著攻擊性情緒。 他渴望認同與被接納,當得不到時, 他就窩在小房間中凝視自己, 用錄影機顧影自憐, 壓抑各種負面情緒, 訓練自己無情、無感、冷淡, 形成初期的反社會性徵狀。 因此當車禍事故發生時,麥特怒問: You put the guy in the hospital.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at? 安德魯早忘記應該要有什麼感受了, 因為心理機制不斷的訓練自己, 接受「被欺負是無能為力的事」, 自然當別人受到傷害了,那也是他活該比我弱小。 我想,這部片我能看第二次仍全神貫注, 這樣深刻的角色設定佔極大因素, 本片對青少年個性描繪得功力極深, 挑選的情節簡單卻極具力道, 自拍(夾雜跟拍)的攝影手法又使它更血淋淋呈現眼前。 任何的悲劇,往往在期望中陷入絕境。 安德魯期待可以因為超能力的獲得而轉運, 觀眾們期待安德魯可以因兩個朋友的陪伴而改變性情, 或者三個年輕人可以一番爭執後言歸於好, 但每個段落都是每況愈下,直到死亡。 魯迅曾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在這部片正可以解釋這句話: 同儕、家人眼中毫無價值的安德魯, 在觀眾眼中有價值的被毀滅。 ps.北捷事件是個悲劇,站在教育現場的我輩, 更應該看出其中的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