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旅]水盡因山窮-八仙山戶外教學

在出發前,對八仙山我真是一無所知, 現在想來真是慚愧萬分。 但在劉主任的解說之下,八仙山的完整輪廓, 古往今來的發展歷史漸漸浮現眼前,我才知道, 每一座森林遊樂場, 都代表著一段台灣山林的墾伐史, 也代表著台灣經濟與人文的演化史, 更代表著一戶戶家庭的興衰印痕。 當車子駛入東勢,沿著大甲溪逐漸上行, 劉主任請大家看向大甲溪的對岸──土牛里, 告訴我們那就是林材離開大甲溪的終點站, 它們將在此處被裝載,迅速的運往豐原,離開台灣。 民國四年,日本政府為了開發八仙山林場, 考量以往用漂木的方式效率不高,又容易損傷木料, 因此決意修建軌道,藉由五分車運輸木材, 土牛里就是山地軌道和平地鐵路的交會處。 總計在1912年~1945 年間, 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 共砍伐森林約18,432 公頃、材積約663 萬立方公尺, 平均每年伐木20 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 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 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 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 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李根政〈台灣山林的悲歌〉 劉主任說,「你們看對岸的河床上, 還可以看到舊時鐵道的地基,沿著大甲溪, 鐵道就這樣一路延伸到我們今天要去的八仙山森林遊樂區, 我也希望,我們可以一路體驗以前開採森林的軌跡。」 在車子經過天輪發電廠後,劉主任請司機改變旅客常走的路線, 我們過了一道小橋,來到松鶴部落,舊稱「久良栖」。 劉主任說,「感覺到了嗎?現在我們車輪輾過的路徑, 就是過往山地軌道的路基,坡度平緩,漸漸上昇。 但是,久良栖的名字已經被逐漸遺忘了, 取而代之的是松鶴部落,至於為什麼稱為松鶴, 我也不是相當清楚,還需要進一步的考察。」 車子開進八仙山森林遊樂區, 劉主任說:「八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