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7的文章

[閱讀]記憶傳承人(The Giver)

圖片
         倘若把全世界的記憶堆疊起來,它將有多麼沉重?          能否喜怒、哀樂兩兩相抵而取得平衡?          還是人的內心就像是飄在溪上的一葉蚱蜢舟,載不動這過多的愁而崩解。         人類的行動與決策常受到情緒與記憶所左右,因此新社會決定反其道而行。藉由投藥,使人失去「激情」、喪失五感;透過語彙調整,使人自然遺忘許多歷史,無法區辨各種記憶。然後將之全部委任一人來承載,只由一個人擁有直接的五官感受、七情六慾和全人類的記憶。         這樣並不吸引人,還要有一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當承載記憶的人,只是一位年滿十二歲的青少年,他將會怎麼做?這才是整部小說最勾動人心的懸念所在。         在1993年完成的小說,運用的敘述詞藻並不如近幾年的青少年文學或暢銷小說一般的華麗到炫目、細緻到黏膩,僅以純粹的白描和敘述居多,不過因為情節的布置,各種概念的發想(如記憶可「傳承」或「散逸」,公社工作的分配、人口控制的作法等等),仍然相當引人入勝,在反烏托邦小說中,更貼近青少年所可讀的範疇,所討論的「情感意義」和「選擇主權」就更能讓讀者投入思考。         針對書的內容,「記憶的傳承」是最重要的設定,也是最難讓我進入的情境設置。它採取既像特異功能、又像電腦軟體的傳輸方式來做為記憶傳承的方法,可以自選記憶片段來進行傳承,並且傳承完後傳輸者自己沒有備分,而記憶管理員若沒完成傳承就離開或死亡,這些記憶檔案還會流散出去,每個人都可能接收到不同的片段。         但問題是,記憶其實是很個人的事,每個人的記憶編碼和個人的情緒感受、認知方式有很大的關聯性,如何決定要儲存那些記憶進入記憶傳承人的腦海裡,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不客觀的問題。再加上記憶量如此龐雜,如此巨量的記憶像是集體潛意識般地編碼起來貯存和取用,可能得像「阿凡達」一樣有個母體「伊娃」(Eywa) 那樣以整顆星球的生命作為載體的雲端空間吧。           故事的結局非常有趣,現任記憶傳承人和青年傳承人的決策和行動發人深省,也因此將書定調為「反」烏托邦故事,整體小說的鋪陳和情節轉折都給人驚喜,是值得推薦的好書。 作者: 露薏絲.勞瑞 (Lois Lowry) 譯者: 鄭榮珍 繪者: 唐壽南(唐唐)/封面設計 出版社:台灣東方   出版日期:2

[觀影]戀妻家宮本(Koisaika Miyamoto )

圖片
          與其急著釐清些什麼、趕著多做些什麼,不如停下來,先好好的「和解」一會兒吧:跟自己和解,跟另一半和解,跟環境和解。          〈戀妻家宮本〉敘述著一對剛踏入空巢期的中年夫婦所遇到的婚姻危機。一直以來,生活的壓力與責任催逼著他們不斷的隨著歲月過著進度化的生活,當小孩大了,生活穩定了,時間空下來了,突然之間心也慌了:當初的結合她/他是自願的嗎?我的個性這麼多缺憾,她能夠再忍耐嗎?當我遲暮無味時,他對我的愛還存在嗎?許多的游移不定,透過一張離婚協議書挑上了檯面,也因此使兩人得以重新找回初衷。           我認為,這部戲最可貴的,是示範了「深度溝通」的效果。深度的溝通,並不一定要洋洋灑灑、滔滔不絕,也不一定要主題明確、敘述清晰,而是溝通的兩方能夠把時間留下來,以陪伴開始、以情感聯繫、以「我語言」說出心底的想法。溝通不良的例子有很多,宮本夫妻前半生的無言婚姻生活可能是一種、拿出離婚協議書衝著對方說「你、你、你......」的小高潮也是一種、廚藝教室的歡喜冤家也是一種、奶奶和高中生孫子相互指責更是一種,都呈現了淺層溝通或逃避溝通的經典類型。這種效能不足的溝通,常常會讓雙方對於愛與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對於對方想表達出的善意也傳遞不出,於是使得關係日漸疏遠甚至僵化。           相對而言,在老師的鼓舞下,高中生阿丼勇敢的面對母親,從手做便當與陪伴開始;宮本夫婦在停電的車站中,宮本先生努力的吞吞吐吐,太太則認真地注視他、給予時間和理解,則是溝通最棒的模範。深度的溝通很費時間,也忌諱打岔,但是在修補關係裂痕與滿足情感需求,效果卻相當顯著。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雖然沒有什麼出人意表的臺詞設計或場景鋪排,卻仍然讓大家充滿了被療癒的溫馨感受,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這樣陷入失效的溝通迴圈,等待著被理解和被肯定。           「我很討厭我自己」,「我很怕你討厭我」,這是這部戲最重要的困境,但格外有趣的,是劇中反覆被帶入話題的「福島災民」。因此,我格外覺得,這是一部想要呈現「和解」的故事:自己和自己和解,中庸的了解自己,讓自己可以更合宜的活著;自己和家人和解,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在乎和情意;跟環境和解,重新關心被汙染而千瘡百孔的生活環境(或地區),使人我之間的生命情調更加豐滿。

[觀影]猩球崛起:終極決戰(War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 )

圖片
        〈猩球崛起〉三部曲,與其視為一部科幻戰爭片,而因此看完第三部後感到失望,不如將其視為探討「人性」的劇情片,因而感到驚喜。第一部塑造了新族群的誕生;第二部則呈現了在面對共同資源的衝突下,不同種族的摩擦與族群內的分化與應對;第三部則以親情作為試金石,直論「人性」的可貴性。           我認為,〈猩球崛起〉最棒的地方,在於他成功的以動物的視角,來處理何謂「野蠻」。第一部中,當凱薩開始有了理智、懂得思索時,他驚訝部分人類對於非人類的動物是如何的「野蠻」對待,因此毅然的放棄對人的族群認同,透過凱薩這非人的眼光,人類視動物為野蠻,其實才是真正的野蠻。           第二部,人類的重要電力來源恰好是猩猩的居住地,兩個屬性截然不同的群體有沒有可能在有限的資源中共生?編劇客觀的呈現了兩邊族群各有主戰與主和兩種派系,這是很有意義的操作,它呈現了「信任」的脆弱、「理性」的缺陷,誤會和私慾往往才是主導重大發展的關鍵,於是,自以為擁有理智而更靈長於人的猩猩才發現,大家同樣「野蠻」。           第三部,編劇給予兩個族群不同的待解任務:對人類而言,當面對末日來到時(人類在猿流感中必然退化至原始狀態),人類會怎麼做?強人上校所作的選擇,對內是大義滅親,對外則是選擇同歸於盡。這是他的「理智」給他的最佳解答,但也充滿了理性的野蠻。對猩猩而言,面對殖民帝國的頹圮,是復仇或是寬恕?面對至親慘死的憤怒與傷痛,什麼又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這三部曲中,不論是人類或是猩猩,不斷遇到選擇題,怎麼選、有什麼結果,文戲居多,武戲較少,難免會給人拖沓的感覺,但是能嗅出箇中氛圍的話,就能品出許多滋味。畢竟,它想呈現的是「善良」的可貴,過多的戰爭、打鬥,反而容易「勸百而諷一」,變得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