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7的文章

[閱讀]20170128《好老師是自己找的》

1. 先謄錄一則全書中我最喜愛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 ※ ※〈只畫鯨魚的老師,跟什麼都畫的學生〉※ ※ ※ 《西遊記》裡孫悟空有兩個老師,一個是菩提祖師,什麼都教,飛天下地教他七十二變,但是師生分離的時候,菩提祖師要孫悟空不得承認他們有師生關係。 孫悟空還有另外一個老師,叫做唐三藏。唐三藏什麼也沒有教他,只會念咒讓他頭痛,不斷地要他做事,做不到就要他頭痛。 這是兩種師生關係的極端。 我在辛茜亞‧勞倫特(Cynthia Rylant)的《All I see》看到另外一種師生關係。 § 果立站在湖邊畫圖。果立每天都在一個湖邊畫圖,他穿著灰色的雨衣,手拿調色盤跟畫筆,兩隻耳朵也夾著畫筆。他一面畫,一面吹著口哨......而他的白貓,卻一直躺在腳邊熟睡呢! 他畫累了,吹口哨吹得口痠了,就抱起白貓,爬進他的小獨木舟,讓自己徜徉在湖面,平躺著看天,整個人好像是一個蕩漾。 有一個小男孩常常到湖邊來,站得遠遠的偷看他畫畫,越看越喜歡。他們從來沒有正面談過話,果立也不知道這個小男孩在偷看他。有一次,果立又上船去徜徉了,小男孩躡手躡腳地去看他的畫。果立的畫讓男孩非常驚訝,跟他看到的完全兩樣,怎麼看怎麼不像。可是他因此更喜歡這個人了,每天每天,當果立上船去看天的時候,小男孩就偷偷去看他的畫。每天每張圖,他畫的都是一條藍色的鯨魚。有時鯨魚衝上水面,有時鯨魚在水里急急的游,有時是肚子往上翻的跳躍姿態;總是一條藍鯨。漸漸的,小男孩不只是喜歡果立,也喜歡那些鯨魚了。 那天早上,小男孩看到果立走了,又過去看他想看的畫。畫布上一片空白,沒有藍鯨,小男孩看看湖裡,聽著遠處傳來口哨的旋律,他拿起了畫筆,雙手發抖的擠著顏料調色,開始畫畫。他畫果立畫畫的樣子,並在果立回來之前溜走了。果立看到畫布上自己畫圖的樣子,他看著自己揮灑、貓在腳邊睡覺,畫面上還有豆芽音符。他坐下來盯著畫面想了許久。 第二天果立上船走了之後,小男孩又來了。他看到空白畫布上有幾個字「我喜歡你的畫」。小男孩拿起畫筆加上三個字「謝謝你」,他害羞得不敢留下來。再過一天,他再去看的時候,發現畫布上是「請你留下來」幾個大大的紅字,就這樣,男孩留下來了。他們握手、他們點頭、他們自我介紹,果立也把他的貓「星月」介紹給他。從那天之後,他們總是在一起,果立教男孩畫畫,教他畫光影、線條、算比率,也教他怎麼樣抱貓

[閱讀]20160127《走在夢想的路上》

網路上有一則小故事這麼說: 有一位藝術家,立志要找到世上最美的畫面,將之繪於紙上成為不朽之作,他因此辭別了妻兒踏上遠方。 途中,他碰到一位神父,便問:神父,您曾見過最美麗的畫面是什麼?神父回答他是信仰。看著神父的肅穆面容,這答案讓他若有所思。數日後,藝術家遇見一位即將結婚的女孩,女孩回答是愛情。看著女孩笑容燦爛,這答案讓他悸動不已。再過幾天,他遇到一位軍人,軍人回答是和平。看著軍人的斷臂與槍傷,這答案讓藝術家感觸良深。 藝術家走過崇山峻嶺,行過幽谷深澗;跨越文化與種性的藩籬,苦思了數百個黑夜與白晝,但他還是沒有找到他心目中真正美好的畫面。他只好收拾行囊,踏上返家的旅途。 當他即將抵達家門前,妻兒都高興地前來迎接他。夕陽西下,金黃色的餘暉中,妻兒歡愉、如釋重負的心情,化作各種溫柔、璀璨、馨香的線條,緊緊纏繞住藝術家。當時,他才恍然大悟。 原來他找尋多時的東西其實就在眼前:孩子的依賴和為父的深情即是信仰,妻子的體貼和關懷正是愛情,家庭洋溢的氣息就是和平。 ※ ※ ※ 我認為,謝哲青,在出遠門前還不是個藝術家,但是在回家時,他成了一個藝術家。 ※ ※ ※ (閱讀筆記) 1.年輕時期所經歷的人事物,所有的意義都在很久之後才顯出價值。 2.過去的我,被綁縛在情緒中自怨自艾,直到釋放了感官,讓我觸摸到世界的真實......透過生命偶然的大航海,正式進入文明開化的啟蒙時代,以全新的視野,從「心」出發。 3.我逃避自己、逃避家人,所以離開;但在旅途上,對家人還是有最多的思念。尤其,當我看到全世界都有「家」的影子,居然沒有我容身之地,不論逃得多麼遠,都是枉然。旅行的終點,就像是荷馬《奧德賽》筆下的尤里西斯,是每個旅行者刻意遠離的家。......「家」是我旅程的最終歸屬。 4.旅程中的成長是增廣見聞,拓展視野......能夠給你充足的勇氣,讓你去面對生活的問題。......實際上,真正的生活就在當下,是平凡而瑣碎的人生......生活的問題永遠存在,當你回家的時候,它埋伏在街角等你,它蹲踞在巷口,它徘徊在每個輕忽的當下。......面對生活比旅行本身的意義還要重大。這是我後來才慢慢體悟到的。 5.大學畢業,幾次的出走讓我發現,在校園學習的一切,和真實世界只有微薄的連結。缺乏世界主義精神的島民心態,往往讓我們坐井觀天,成為不可語冰的夏

[閱讀]20161202《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

※我們都同意往上流動的渴望不該因個人的家庭背景而有所差異。我們之中大約95%的人同意「每個人都應該有相同的機會往上爬」......當問題改為,我們的社會是否「應該盡一切的代價,確保每個人有相同的成功機會?」這項共識就稍微有點動搖。p.55 -- ※一九七○年代......人口學家同意這是美國歷史上家庭結構最劇烈的改變。婚前性行為幾乎在一夕之間擺脫汙名,奉子成婚的現象也急遽減少,之後基本上完全消失,離婚像是傳染病一樣流行,而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小孩人數則節節高升。研究家庭結構變遷的人,對於造成改變的真正原因並沒有共識,但大多數人都同意以下這幾個因素的影響: 1.避孕藥的問世,使得性與婚姻可以分開。 2.女性主義革命改變性別與婚姻規範。 3.數百萬婦女紛紛外出工作,部分因擺脫父權體制規範、部分出於經濟所需、部分則因為嶄新的機會。 4.戰後長期的經濟繁榮結束,年輕工人階級的經濟安全感開始降低。 5.文化鐘擺擺向個人主義,社會更重視「自我實現」。 (後省略千字,談到彷彿一國兩制般的兩種家庭類型:「新傳統」家庭與「脆弱家庭」,但摘錄出來有過於尖銳的隱憂,因此略過不提。但著實令我心有戚戚。)p.91-93 -- ※嬰兒大腦的健全發展有賴於穩定而能給予關心的成年人......兒童發展專家稱為「關聯互惠」,更簡單的說就是「發球與回球」的互動......出生後最初幾年與大人互動打下的數學及語言基礎,要比正式的訓練還要有效果。p.149-150 -- ※腦神經科學家與發展心理學家已經指出一套以大腦為主、特別重要的能力,他們稱之為「執行功能」......表現在注意力、衝動控制、心理調適性及記憶力。這些功能集中在大腦的腦前額葉外皮......執行功能有缺陷時,人會表現出類似學習障礙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執行功能在三到五歲之間的發展特別快。但是如果兒童在這段時間經歷嚴重或慢性的壓力.....可能導致執行功能受損。p.150-151 -- ※兒童發展專家沃德佛格與魏許布魯克,觀測孩子在四歲的識字能力、數學與語言考試的分數,發現父母教養方式的不同,尤其是母親的感性、關懷,以及看書與上圖書館的次數,乃是解釋有錢小孩與貧窮小孩在就學準備度落差的最重要因素。p.164 -- ※「家庭共進晚餐」是一項指標,代表父母能不能對小孩進行細微卻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