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Peter Gray《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中區讀書分享會20160615

20160615
[研習]Peter Gray《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中區讀書分享會

逐漸確定自己沒有什麼先見之明,
因為很多事情往往到了眼前才開始思考,教育也是如此。
直到妻子懷孕了,自己才開始思索,
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我應該怎麼選擇?
接受國家制度化的教育、在家自學,或是還有其他的選項?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
孩子聽到遊戲會欣喜,聽到學習會緊張;
家長聽到孩子遊戲反而緊張,聽到孩子學習反而欣喜,
這種截然的對立怎麼來的?
《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中說:
學習其實是在玩樂中發展而來的,
在遊戲中孩子歸納觀念、學會技巧、找出知識,
玩樂中學才是最傳統、最自然,也最有效的方式。

我很認同這樣的說法,
(並且想起文學概論課裡的藝術「遊戲起源說」,
果然羅校長就提到了席勒。)

我認為,學習確實在勞動中、遊戲裡來,
一個是生存的需要,一個則是人類的天性。
以當事人為主體,遊戲的過程中對樂趣有所期待,
為了滿足期待,學習就成了自然的歷程。

但是隨著環境的變遷,也許是採集生活進入農業生活;
現代性大量複製、講求效率、要求時間表的制度,
遊戲的概念逐漸轉變、置換,
它在現實生活中反而成了「休閒」、「娛樂」,甚至是辛苦勞動的「補償」,
(因為我勞動過,所以總算可以遊戲了.......)
而學習反而被大大的提出來標榜,因為它能帶來成就,
而且符合現代性「結構化」、「可分析」、「能操作」的種種優點,
現代化教育,其實不是「成就個別的孩子」,
而是「製造國家堪用的複製人」,
倘若學校成了工廠,有不可變更時間表、有必須面對的業績壓力,
甚至還有陰魂不散的威權式廠監,
那麼,這個社會怎麼能不出現更多的憂鬱或精神分裂患者?

我常覺得,變革並非沒人意識到,1990年代以來已走了20多年,
「學生本位」、「帶得走的能力」、「學習領域統整課程」,
這些自然主義、人本主義思維下提出的教學理念即是本書的主要邏輯,
然而,不論是學術上的門戶之見、政黨傾軋的攻訐杯葛,
或是傳統文化保守、封閉的慣性,
現代性「結構化」、「可分析」、「能操作」的意識形態,
總如幽靈般總束縛著社會氣氛,
彷彿冥冥之中有個老大哥,張開大手,籠罩著整個社會機制,
將一代的人馴化,使其又自我馴化下一代,
最好人人成為23K巴望著小確幸的小市民,使之為自己服務。
但這只是一種題外話的感受。

透過今天的讀書會,我學到了幾點心得:

1.對學校而言
學校的存在,是為了提供一些懂得玩遊戲的大人(教師),
協助不太會玩、沒時間玩遊戲的大人(家長)陪孩子玩遊戲。

2.對自己而言
平時將教學課程的核心擺在腦海,
讓自己的備課和教學保持彈性、活力,
上課、教書就處在遊戲的狀態,讓自己不會倦怠。

3.對教育歷程而言
教育的起點,是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教育的過程,是延續學生的好奇心,
教育的結果,是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文稿]我見我聞我思

[觀影]愛在雨過天晴時/戀如雨止(恋は雨上がりのように)